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中秋節剛過,大家還沉浸在過節的氣氛當中,那么中秋節告訴我們什么呢?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
中秋節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征,但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思想。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合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一個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發掘出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傳統中秋節是這么有意思。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兒童電影《啊!搖籃》中小朋友們一起唱的歌謠,每當聽到這首歌都會令人心潮澎湃,為了那與圓月相映生輝的片片月餅,更為了我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輪圓月如金輪玉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絲絲的月餅,吃茶、飲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遙祝著遠方的親人。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傳統節日應該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是來自歷史深處不可磨滅的記憶。傳統文化在節日的承載下薪火流傳,生生不息。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載體,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載體。只有當我們明白我們從哪里來,也才能回答我們朝哪里去。應該說,中秋節在幾個傳統節日中,頗具民族特色和文化。
中秋節源初逝代勞動人民感謝大自然賜予的節日,其時既是賞月的季節,也是慶祝豐收的時節,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是人們對團圓、和諧的情感訴求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這種情懷是跨越國界的,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認同,所以它既實通心靈的紐帶,又是文化的橋梁,正所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寄托了中國人多重的情感和審美情趣。人大校長紀寶成說:花好月圓是中國人一種非常美好的愿望,中秋明月被賦予很深的文化,既象征著團圓合滿,也給人一種恬靜、溫和、安定的美感。幾千年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中秋佳節的形式得以大眾化地傳承下來,在當今時代有助于倡導重視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識,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可以保持民族特色,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可以說,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體現著中華文明的特點,千百年來發揮了傳承、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作用。傳統節日對于華人而言,除了傳承文化,還起到了文化紐帶和精神橋梁的作用,這種凝聚力、向心力是其他任何載體所難以實現的。
到了中秋,月上中天時,最難忘懷的還是那幾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適鄉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中秋時,每當看到一輪圓月掛上了天空,不由的就會想到遠方的親人,不由得想到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而變得感傷。此時家鄉親友的問候最是暖人心懷,遙在他鄉的你也該連線父母,道聲平安,一訴鄉思。
當然中秋節也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節日。
春華秋實:春因繁花而美麗,秋因收獲而充實,花好月圓:則映射出人們對人和事吉祥的美好祈盼。
老師們、同學們: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讓我們為創建和諧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一起努力吧!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秋濃了,月圓了,又一個中秋快到了!再過一個星期就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了。
中秋節,處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它僅次于春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的月最圓,最明,最美,所以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是中華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特別珍視團圓,中秋節尤為甚。
中秋,是一個飄溢親情的節日;中秋,是一個彌漫團圓的時節。這個時節,感受親情、釋放親情、增進親情;這個時節,盼望團圓、追求團圓、享受團圓……這些,都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旋律。
中秋最美是親情。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講不完的話,敘不完的情,訴說著人們同一個心聲:親情是黑暗中的燈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過思念;月亮最高,高不過想念。中秋圓月會把我們的目光和思念傳遞給我們想念的人和我們牽掛的人,祝他們沒有憂愁,永遠幸福,沒有煩惱,永遠快樂!
中秋最美是感恩!無須多言,給父母一個微笑,給親友一個問候,遞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餅,這是我們給予父母最好的回報。感謝父母給予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的培養……
今年的中秋節又恰逢國慶長假,所以,我們在喜迎中秋的同時,別忘了感恩祖國。
祖國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源。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的安棲之所;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做人的尊嚴;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感恩祖國,做一個熱愛班級、熱愛學校的好學生。發揚中華美德,學會寬容,學會以禮待人,學會遵紀守法,學會孝敬父母長輩,見了老師問聲好,見了垃圾主動撿,多用禮貌用語,用良好的行為習慣來回報祖國母親。
感恩祖國,做一個刻苦學習、收獲成功的好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專注聽課,積極思維,敢于質疑,敢于提問;認真做好每一課作業,字跡端正,及時上交不拖拉;認真進行每一天反思:問問自己學業進步了多少?是不是盡了最大的努力?
感恩祖國,做一個關愛自己,熱愛生命的好學生。特別在國慶長假期間,注意防火、防電、防溺水,注意交通安全,在意外事故來臨之時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及時正確逃生。
老師們,同學們,這個中秋,這個國慶,我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度過!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感恩一切幫助我們成長的人!心懷感恩,才會擁有快樂,擁有幸福!
最后我衷心地向辛勤工作的全體教職員工,向勤奮學習的全體同學提前道一聲:中秋快樂!國慶快樂!假日快樂!謝謝大家!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其來源被賦予上了神秘的色彩,那么透過層層傳說的幻化,我們為什么要慶祝中秋節呢?
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曹文軒說:“人類悲劇的不可避免在于:人無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還依然在無家的感覺中。”我們身處現在的時間節點,暮然回首,發現過去的人生,就像是電影里配樂的敘事片段,我們的心在向前推進的每一幀畫面里尋找著皈依的地方,漸漸脫離最初的那個被親情圍繞的溫暖的豆莢。我們需要一個契機,或許時間短暫,卻可以讓我們重溫情感的羈絆,去填補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團圓情結。
每逢佳節倍思親,若是分隔兩地,縱有良辰美景也淪為虛設,有親在旁,圍桌暢談,不復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的凄涼,徒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和睦,中秋佳節之意義得到了體現,屆時容身在溫馨氛圍中的我們大可嘆曰:“絕景良辰難再并。”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在我們熟悉西方節日的具體日期比親人生日更加銘記的今天,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的概念里只是調養生息的機會抑或是成為熱愛文學之人附庸風雅的話題,佳節的來歷,前人賦予的神奇色彩再不為人們津津樂道,文人墨客的詩意文字大多盡散在歷史的遺風中,而不為我們推崇的腹中底蘊。
如果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再是日歷表上生硬的數字,不再是平凡普通與往常一般無二的分秒,那么是否可稱得上是無愧于五千年來的民族文化的代代相傳?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我們都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中秋之夜!謝謝大家!
各位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中秋節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內涵已發展成表達美滿、和諧、富饒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成為團結、團圓、慶豐收的象征,但團圓是中秋節最重要的思想內涵。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合中華民族的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一個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傳統中秋節是這么有意思。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動。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啊,一片月餅一片情啊……”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兒童電影《啊!搖籃》中小朋友們一起唱的歌謠,每當聽到這首歌都會令人心潮澎湃,為了那與圓月相映生輝的片片月餅,更為了我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親情。晴朗的夜空中,一輪圓月如金輪玉盤,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甜絲絲的月餅,吃茶、飲酒,傾訴著團圓的喜悅,遙祝著遠方的親人。
中秋節源初是古代勞動人民感謝大自然賜予的節日,其時既是賞月的季節,也是慶祝豐收的時節,其蘊含的文化意義是人們對團圓、和諧的情感訴求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尊重,它既是溝通心靈的紐帶,又是文化的橋梁,正所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寄托了多重的情感和審美情趣。”人大校長紀寶成說:“花好月圓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愿望,中秋明月被賦予很深的文化內涵,既象徵著團圓合滿,也給人一種恬靜、溫和、安定的美感”。
幾千年來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中秋佳節的形式得以大眾化地傳承下來,在當今時代有助于倡導重視家庭、尊重自然、崇尚和合的意識,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而言具有積極意義。通過傳統節日,我們可以保持民族特色,在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傳統節日對于我們而言,除了傳承文化,還起到了文化紐帶和精神橋梁的作用,這種凝聚力、向心力是其他任何載體所難以實現的。
春華秋實:春因繁花而美麗,秋因收獲而充實,花好月圓:則映射出人們對人和事吉祥的美好祈盼。
老師們、同學們:在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際,讓我們為創建和諧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一起努力吧!
謝謝大家!
尊敬的領導,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這是我們國家傳統的節日,是傳承了千年的一個節日,我在大學里要一起度過這樣的一個節日,是我們的榮幸,感謝傳承,讓我們得以一起度過這樣美好的日子。
中秋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大家一起賞月吃月餅,是獨屬于我們的習俗。在這樣的一天里,是對家人的思念,亦是家人對游子的思念,中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才剛進入大學,還是大一新生,就能有幸和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組成大學同學,一起在學校度過中秋,是我之幸。我相信在場的你們,也是和我一樣的感覺。從各個地方來到這所學校,已經是一種很奇妙的緣分,而現在我們還能一起過中秋,緣分莫名的又加深了。
雖然中秋節我們是從小過到大的,但是依然還是會期待這樣的節日,不僅是因為會放假,而是因為遠游的人也會回家跟家人團圓,一起在飯桌上吃同一頓飯,一起坐在家前賞中秋月。十五的月亮就像是一個月餅一樣圓,寓意團團圓圓。在這個節日里,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是對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希望大家節日快樂。在學校的我們,也享受到了學校對我們學生的愛護,給我們每個人都送了月餅,就是希望我們在學校也能嘗到月餅,共享美好節日氛圍。所以希望同學們可以珍惜這個節日,它是我們進入大學的另一個美好的回憶,未來我們還要度過很多個中秋,但是在校能夠一起度過的中秋卻不是很多。
迎來了中秋,對我而言真的是很幸運的事情,隨著長大,其實節日氣氛沒有小時候那么濃厚,雖然每年都在過,只是總是回不到過去。但我也知道,傳統節日一定要延續下去,那是我們中華兒女共同傳承的,是一種文化,因而我們一定要去珍惜這樣的節日,不管時代如何發展,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傳承傳統文化都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是我們的責任。
所以同學們,過好這一個節日的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一起把中秋繼續傳承下去,那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留戀。那么在這里,就祝愿大家中秋快樂,祝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過一個美好的節日,在中秋之日幸福圓滿,跟家人一起團圓,一起吃一餐團圓飯。
謝謝大家!
★ 演講稿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