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節日形式主要是民間祭祖、踏青等。到了那天,人們不管有多么的忙,都會放下手頭的活,帶上祭祀用品,以此來緬懷祖先。
三大鬼節并沒有哪個最厲害的說法,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將傳統節日里祭祖的清明節(公歷四月五日左右)、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1、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七月半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它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3、十月初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秋祭”、“十月一”,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掃燒獻,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
農歷十月一是進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時有授衣、祭祀、開爐等習俗,提醒人們注意寒冬的到來。這一天,婦女們要拿出棉衣,送給在遠方戍邊、服徭役的親人,在為親人送去寒衣的同時,逐漸發展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過冬寒衣。
1、晚上不要回家太晚。中元節這天有祭祀先祖的習俗,人們會在馬路邊焚燒紙錢,也會燃放一些鞭炮來祭奠先祖,如果晚上還在外面亂轉悠,不小心打擾到其他祭拜很容易引發一些事端。
2、不能動祭祀的供品。每個地方的風俗不同,所以祭祀時擺放的供品也不同,但一般情況下多以水果、糕點、肉類和鮮花為主。有些父母喜歡帶孩子一起去祭拜,在祭拜過程中遇到孩子口渴或者肚子餓時,家長就會隨手把上供的食物拿給孩子吃喝,看似無傷大雅,實則不太好,也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3、穿著得體。在祭祀時,要穿著簡單得體,不要穿得過于暴露或奇怪。
4、忌偷吃祭品。這些是屬于鬼魂的食物。
5、忌亂踩冥紙。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忌亂踩。在古時代,七月半是民間的祭祖節,是追懷先人的一個節日,并沒有諸多禁忌,這些所謂禁忌是在節日發展演變中后世附會的。
北齊時的文學作品《顏氏家訓》,南朝時的《荊楚歲時記》,宋時的《東京夢華錄》、《夢梁錄》,清時的《帝京歲時紀勝》等等書籍中都提到了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據《修行記》:“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