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明確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必須要完成的目標任務。但是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尚未脫貧,這樣任務就不能完成,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黨員、干部要緊緊拉著貧困戶的手,帶領他們走出困境。下面給家分享一些關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活動心得,方便大家學習。
不忘初心,有伴同行。“半條被子”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雷鋒、郭明義、焦裕祿、孔繁森、錢學森、吳孟超、丁曉兵等等,他們用奮斗與犧牲,書寫著對真理和信仰的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忠誠,他們用一生去詮釋共產黨員的標準。當我們凝視他們的時候,他們是那樣的不同,但又是那樣的相似,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找到一種水滴石穿的精神力量。身處奮戰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有多少在基層一線,在辦公室,在會議室默默無私地奉獻著。有的經常專心工作,忘記了下班時間;有的因為在烈日下走訪,在風雨中穿梭,顧不上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有的可以為了工作連續吃幾天方便面;還有的甚至因為太累了多次趴在辦公室睡著了;有的直接倒在了脫貧攻堅戰場上……熬夜加班、深夜走訪、負重前行幾乎成了常態。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這群扶貧人沖鋒在前的身影。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沒有為付出而后悔,沒有為忙碌而埋怨。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有了一致的志向和信仰,有了艱苦奮斗的實干,還有什么不能實現?回眸來時路,你我并不孤獨。
韌勁不移,青春無悔。“半條被子”精神正如這些為人民謀福祉滾燙、真切、不滅的初心,在扶貧路上風雨無畏穿行,只為讓改革發展成果實實在在惠及更多群眾。6月16日晚,廣西樂山新化鎮白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開車返回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30歲的年輕生命永遠定格在扶貧路上。當年十年寒窗苦讀走出大山,畢業后又義無反顧地回到大山,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幫大家引進了先進的砂糖橘種植技術,還教會村民做電商。這幾天,黃文秀風雨之夜的勇敢前行,感動了無數網友,很多人為這個不曾謀面的年輕姑娘落下眼淚。我們身邊的五合鄉騰朗社區黃自卓支書,2017年年末,在持續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56歲的他倒在了脫貧攻堅一線上。八年時光挑起重擔,面對村里嚴峻客觀條件的限制,短短幾年,實現了通村道路的全部硬化,小地方傳統村落建設完成,村委會新建辦公大樓建成,他帶頭致富,大力發展烤煙產業。為了泥壩河和松園小寨的整村搬遷,他兩年時間深夜開會,做群眾工作,軟磨硬泡才讓工程得以推動。在召開安置點現場推進會上,正在講解處理安置戶矛盾的辦法的時候,拿在手上的手機一滑,他從座位上滑了下去,倒在了會場上。如今,和諧寧靜的村莊再也看不到那個壯實而又始終忙碌的背影……這些倒下的扶貧戰士雖已消逝,但他們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的真情。
今天,百萬名扶貧干部們正和這群倒在扶貧戰場的戰士們一樣,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幫群眾創造財富,在沒有止境的付出中與群眾一起奔向小康,奔向幸福,在探索創新中因地制宜地尋找著脫貧致富之路。致敬這真切的、滾燙的、不滅的初心。
風雨如磐,我們默默積聚能量;正道滄桑,我們鑄就苦難輝煌。
在中華民族這個經歷深重苦難和至高輝煌的命運共同體發展前進的偉大征程中,實現民族復興無疑是最廣博厚重、最具穿透力、最能凝聚正道人心的偉大夢想。當珠江口外的外國炮艦驚醒了我們天朝上國的夢囈,當日寇的鋼鐵戰爭機器讓我們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當日新月異的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形勢讓我們審時度勢改革開放在筑夢中國的道路上,我們從被動睜眼看世界到主動打開國門、改革開放。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夢、筑夢的過程,也是與世界逐步接觸、互動、協作直至再融入的過程。
在筑夢中國的過程中,我們有過難以排解的苦難憂傷。那些不平等條約的背后,是近代中國面對弱肉強食這個國際叢林法則時無所適從的代價,更是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難以回避的苦痛。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這個命運共同體所面對的是深重無盡苦難,直到嘉興南湖那艘畫舫傳出了令人振奮的聲音,仿佛暗夜海洋上航行的輪船,前方忽然出現了一座燈塔。至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漸漸清晰,有了更加明確的前進方向。
歷史的底蘊是厚重的。從嘉興南湖的畫舫,到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從二萬五千里的戰略轉移,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鋼鐵長城;從三大戰役的摧枯拉朽,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從十年浩劫中的砥礪堅忍,到改革開放的奮起直追;從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三嚴三實,這個成立時只有50余名黨員的政黨,如今一躍成為擁有8779.3萬名黨員、在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黨,在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史冊中,書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無論是風雨如磐的彷徨迷茫,還是中流擊水的激情豪邁,無論是正道滄桑的苦難輝煌,還是偉大轉折的驚心動魄,只有與歷史融為一體,才能顯出中華民族在追求復興夢想、構筑復興夢想道路上的波瀾壯闊、宏遠豪邁。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應該是責無旁貸的筑夢者。隨著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的改革開放偉業已經進行了近40個年頭,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此前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積累的一些深層次矛盾開始顯現,體制機制中各種不適應新發展的問題開始暴露,各種利益群體對改革發展的訴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樣化、碎片化。在這種情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應時而出,著眼于國家治理理論與治理實踐的有機融合,既特別強調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又兼顧具體實踐的可操作性,引領全國各族人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追逐夢想。
筑夢不輟,我們砥礪求索;圓夢有時,我們不忘初心。
回望復興路 筑夢共此時
歷史,或并未走遠,但終將成為過去。過去,是現在的階梯,也是未來永恒的根基。因此,時時回望歷史,銘記歷史的腳步,那里有我們曾有的努力、奮斗、犧牲、沉思與追求,我們的前行這路,就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就會更加堅定我們永不退縮、快馬加鞭的信心,讓我們筑夢中國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穩、堅定、有力。
從風雨如磐的近代反抗外侮史,到中國共產黨中流擊水從南湖紅船中駛出;從社會主義建設的正道滄桑中興起,到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中實現歷史彎道超車;從三個代表帶領中國實現新世紀的跨越,到推動和諧社會發展新境的美景如畫,讓我們登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歷史新高度;從習近平同志堅強有力地宣示: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到如今,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正在走向圓夢終有時的偉大理想之路觀眾們從這樣一部七集紀錄片中,再一次將近現代民族史、黨史歷歷在目,對筑夢中國的道路,有了更為形象、清晰和堅定的理解與堅守。
《筑夢中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是從民族、國家與黨的發展高度,通過歷史真實的再現,利用歷史大事件與歷史小細節的交相輝映,通過以大領小、以小映大,以對歷史深刻的認知與反思,用完全真實的影像,并配之以生動、深刻的解說詞,將近現代及當下中國發展史和黨的進步史,以形象生動、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紀錄影像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于人們面前與心中。它由此帶給人們的回顧與回想、深思與激發,都是中國人民走向中國夢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與動力源泉。
記入史冊的宏大敘事與分秒閃過的昔日細節,終將成歷史不滅的記憶。回顧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鑒,讓我們今天追逐中國夢的腳步,更加有力,更有信心,不走彎路,不走錯路。同時,歷史也在告訴我們、告訴未來,實現夢想之過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歷史的進程。因此,當下的踏實前行、努力奮斗,就是創造歷史必不可少的步驟與過程,這是筑夢中國的的基石與根本。
逝去的歷史,已無可更改;夢想的未來,卻能從此把握。這一切,更需要我們每個人在回望與反思歷史的基礎上,腳踏實地,走好當下,一步一個腳印,由此,筑夢中國的理想,才能萬丈高樓平地起。每個中國人,都應在了解本身國家歷史的基礎上,走得更為堅定有力,向著人生目標與理想不懈前行;并讓個人的夢想,與偉大的中國夢并向同行,互相拱衛、相互扶行。則我們每個人的夢想之路,就會留下分分秒少可資回憶的美好記憶;我們偉大的祖國,就能筑夢理想,走向未來!
無論在哪個時代,青年人都是肩扛社會大任,推動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而今,責任的大旗正向我們遞來,我們應不負韶華,共同振興國家。
歷史上,對青春年華的贊美從不缺乏,同時,有志的青年對同胞的呼號也從不缺乏。周恩來發出“安忍坐視而不一救耶?”的呼聲,燕園學子提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無不是在向當世青年呼吁:莫負韶華,與我同振國家。
青年人為何要擔此重任?因為青年擁有人生最寶貴的青春,處在一個最具活力、創造力、沖勁的時期,易被時代感染,易無懼邁上征程,能扛時代大旗,能“教日月換新天”。有能力者若不發揮其能力會終生懊悔,青年人若不發揮目己的光和熱,便是辜負了上天的饋贈,所以青年應秉承先輩精神,發揚責任意識,勇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不負韶華,振興國家。
現如今,中國仍不乏勇扛國家大任的青年。“蛟龍號”總設計師、潛航員葉聰,付出常人十倍百倍的努力,讓大國重器落地;嫦娥團隊中那些90后的年輕人,同先輩合作將中國的兔子送上月球背面;哈工大那群二十幾歲的青年,成功在軌搶救回了“龍江二號”并拍下了被世界稱贊的“最棒的地月合照”……這些走在時代前列的年輕人,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振興國家,不負韶華”。
可青年人也不全是如此有擔當的。近來竟有青年網紅宣稱人生最重要的排序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生他養他育他的父母竟排在末位,而更重要的是他的排序里竟然不見社會與國家!這哪里是青年人該有的樣子?整日沉迷聲色犬馬,只想“娛樂至死”“佛系度日”,從未想過對他人和社會做一點貢獻,這是多么令人震驚和絕望的自墮心態。而這種人竟成為“網紅”,此理論一旦擴展傳播,將污染多少青年的心靈!誠應誡止之。
“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我們青年人應胸懷祖國,奮發圖強,像魯迅曾言的那樣:“擺脫冷氣,只顧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的話,有一份熱發一份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若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們應拋開塵俗浮華,勇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辜負韶華,敢于于汶汶世俗中喝出:“我便是唯一的光!”
時間匆匆而過,短暫而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在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為我的暑期生活抹上一道濃厚的亮色。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的我,對于外界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帶著青年特有的熱血與激情,踏上了去往未知之地的征程,讓自己的青春隨心飛揚。
在九天的社會實踐中,大家一起吃,一起住,一起開展實踐活動,一起討論行程安排,一起嬉鬧。雖然來自不同的學院,但是大家相處都十分融洽,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趣。白天開展實踐,晚上一起整理資料,總結一天的活動,并對第二天的行程做好規劃。但是,我們也注重勞逸結合,工作完了還會開展籃球友誼賽、真心話大冒險活動等。
雖然只有幾天,但是活動的內容卻豐富多彩,登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緬懷烈士、模擬法庭這些活動還歷歷在目,卻無法一一在筆下展現出來。在活動開展期間,我們互幫互助,合理分配工作,每個人都認真落實了自己的工作,雖然在一些時候大家會發生一些小的分歧,但是我們有強大的團隊集體精神,通過討論和相互之間的溝通,整個團隊最終會達成一致的意見。相互配合,使得每天的任務都能夠圓滿的完成。交流會上的激烈討論,使我的內心充滿激情;活動中大家忙碌而有序的身影,使我感到無比安心;想到離家時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感受到的是成長。
記憶最深刻的是開展問卷調查的那一天。大家分頭行動,分別去往三個方向,每一隊四個人,分別負責拍照、詢問、記錄、發小冊子。一開始,路上沒有什么人,終于遇到了一位老婆婆,但是她覺得自己沒有多大的文化,無法回答我們的問題,就不太愿意接受我們的采訪,但在我們耐心的開導下,她把她所知道的都一一向我們解答了。采訪了一些時間后,我們友好地向老婆婆告了別。繼續前行,接著,沿途遇到了許多人,可是人員不夠,除了拍照的同學,其他的3位同學都是一邊詢問一邊記錄,然后送出小冊子。但是,你也會遇到不配合的人,問題調查進行了一半了,人就走了,這時就極其考驗一個人內心的強大程度;也很可能遇到配合你,但是一路走走停停的受訪者,這就使得問卷調查的工作進行的緩慢,也給我們的工作增加了難度,但是只有經歷了不同的情況,我們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和交際能力。我們發現越向村里走去,爬了很長一段距離的山,但是沒有找到一家可以接受采訪的。最后,走了很長一段距離,終于找到了一戶人家,當我們表明來意時,他們熱情地招待了我們,也耐心地為我們解答了我們的問題,告別時還邀請我們再次到她家做客,還給了每人兩個香甜的蘋果。原本覺得在陌生的地方,沒法順利的開展活動,但是當地人的熱情和真誠是真的感動了我。你會發現當自己沒有接觸一件事情時,自己的腦海中充滿了對于一切事物的畏懼,但是當自己正真的踏出勇敢的那一步時,一切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
最后一天的模擬法庭,經過前期的精心準備了我們在鄉上和學校里都進行了模擬法庭活動,讓大家都了解法庭審理案件的整個流程和細節。不斷增強法治信仰、樹立法治觀念。作為法律專業的學生和本次活動的主持人,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團隊提供法律知識上的幫助,雖然沒有太多的主持經驗,但是,所有的團隊成員都十分的信任我,不斷地鼓勵我,不斷地給我提出改進意見。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主持,卻讓我體會到了里面極大的學問,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語言、神態,還要想到所要面對的群體,以不同的講解形式來寫一主持詞,這也是對我的一種考驗!可能經過與隊友們的商討,主持詞有所改善,但也讓我意識到自身的許多不足之處。我感悟到,我們可能不需要強求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會,但是我們必須努力地盡可能多的掌握各項技能,這不是一個多選題,而是單選題。內心深處的干勁被激發了出來,自己也默默地在心中下定了決心,我做不成最優秀的人,可是我要變成一個可以勝任任何工作的人,我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不做一個碌碌無為之人,我要讓我的學習和生活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活動順利的開展,以及圓滿的結束,離不開每一位老師與同學的辛苦付出!盡管有時烈日灼灼,也沒有人說苦喊累。
雖然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在達維,但是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幾天開展的活動可以為當地的人,帶來幫助,讓她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舒適。
通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我結識了更多的朋友,變得更加的活潑開朗,也學會了如何去開展實踐活動,深刻地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每個人的配合,想要完成好一項活動是極其困難的。在實踐中,自身會得到極大的鍛煉,同時也會發現自己的思想和心理也變得更成熟了。在實踐中,你可以運用書本上的知識,你也會發現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那是只有親身經歷以后才能有的心得體會。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要不斷的實踐鍛煉,不怕吃苦,不畏艱辛,樹立堅定的目標與信念。所謂“人無完人”,我們都有不足之處,但是經過一次次的鍛煉,你會發現自己正在成為自己眼中那個優秀的人。一場青年人的旅行,開啟了紅色的征途,筑起了夢想的舞臺,獲得了內心的圓滿。青年紅筑夢之旅,促進了我的成長,增長了我的見識。這是夢想之旅,這是心靈之旅,這也將成為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旅程。當我踏入社會,這短暫的經歷將成為我一生中寶貴的財富。青年人勇往直前,夢之彼岸,心之歸屬!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是脫貧攻堅。補齊這個短板,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科學分析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所處的階段,并據此確定相應的“打法”。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進有所區別,最要緊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沖刺階段,越需全力以赴;越是勝利在望,越需專注用心。脫貧攻堅戰的最后階段,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在這樣的緊要關頭,“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他以強烈的問題導向,向各地區各部門提出6條針對性極強的要求:強化責任落實、攻克堅中之堅、認真整改問題、提高脫貧質量、穩定脫貧攻堅政策、切實改進作風。這6條要求,直指當前脫貧攻堅面臨的突出問題,是今明兩年脫貧攻堅戰“打法”的關鍵所在。
位于河西走廊西北端的甘肅金塔縣,利用合作社模式發展特色規模化辣椒種植,走出了一條紅紅火火的脫貧致富路。國務院扶貧辦供圖張捷/攝
強化責任,盡銳出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中西部22個脫貧任務重的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唯一一項由黨政一把手向中央立軍令狀的工作;對脫貧攻堅進行專項巡視,也是到目前為止黨中央唯一一次對一項工作、一個領域進行的專項巡視。這鮮明體現了我們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堅定信念。完成脫貧攻堅的硬任務,必須強化責任落實,合力攻堅,把精銳部隊派上戰場,在那里摸爬滾打,沖鋒陷陣,幫助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取得讓黨和人民滿意的脫貧戰績。
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攻克最后堡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復雜,民族、宗教、維穩問題交織,是決定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的關鍵。”特別是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這“三區三州”,仍有17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國現有貧困人口的12.5%,脫貧成本極高、難度極大,是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難中之難。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細化措施,全力以赴,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確保如期完成脫貧任務。
嚴把貧困退出關,確保脫貧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既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要嚴格執行貧困人口和貧困縣退出標準和程序,確保脫貧成色真實,脫真貧、真脫貧。而且,脫貧之后還有一個鞏固脫貧成果的問題,不能“一脫貧就撒手”,既要打好脫貧的攻堅戰,又要打好防止返貧的持久戰,防止“飽而復饑、暖而復寒”的情況出現。
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內生動力。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用好“外力”,又要修煉“內力”。要在思想發動、宣傳教育、感情溝通上做到位,引導人民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克服“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重心不移,頻道不換。“扶上馬”后,還要“送一程”,脫貧了也不能松勁懈怠,不能有厭戰情緒,更不能著急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貧困縣黨政正職要保持穩定,做到摘帽不摘責任;脫貧攻堅主要政策要繼續執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貧工作隊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幫扶;要把防止返貧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監管。這“四個不摘”是總書記反復重申的要求,必須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不能有絲毫含糊。
整改突出問題,不斷改進作風。脫貧攻堅越到最后時刻越要響鼓重錘,決不能搞急功近利、虛假政績那一套。根據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和成效考核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當前脫貧攻堅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和共性問題:一是沒有把脫貧攻堅當作重大政治任務來抓;二是貫徹精準方略有偏差;三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突出。對這些問題,要全面排查梳理,確保整改到位。對那些畏苦畏難、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的干部,要加強教育管理,該撤換的要及時撤換,該問責的要堅決問責。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完善和落實抓黨建促脫貧的體制機制,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我們人生之大幸。”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莊嚴承諾和豪邁宣示,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2020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活動心得800字以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