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臺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閱它,但每一次翻閱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鉆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鉆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說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愿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于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于化學,稱其為“醫中之圣”一點也不為過。
然后在多次閱讀《傷寒論》后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后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冉氏曾在湖北創辦湖北中醫專門學校,并任校長,建國初期,任____中醫進修學校校長。1955年任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著作有《冉注傷寒論》《八法效方舉隅》《國防中藥學》《大同藥物學》《大同方劑學》《中風臨證效方選注》《大同生理學》等。
《冉注傷寒論》為冉氏八十歲時所作。此書總結其六十年臨床經驗,惜未能最后完稿而長逝。存稿為序論、釋名、概要、太陽篇總論、陽明篇總論、少陽篇總論、太陰篇總論七大篇章,也可反映冉氏傷寒學的概貌。
釋名,是全書的重點。冉氏認為數千年來,傷寒學說爭執不清的關鍵在于傷寒之名不正。他說:“名不可假,名之不正,言何以順,事何以成?”“余謂讀《傷寒論》,當先求其所以命名傷寒之意,不審其論之何以名傷寒,無怪人之不善用傷寒方也”。冉氏認為,《傷寒論》書名傷寒與書內證四傷寒的含義是不同的。”書名傷寒,是傷太陽寒水的經氣;證名傷寒,是傷陰淫寒疾的寒邪”。他說:“蓋太陽為寒水之經,主周身皮毛,為人身機體最外一層,……凡邪外犯,無論風寒燥暑濕從皮毛入,傷人最外一層,都是傷寒,所以謂之傷寒有五。仲景《傷寒論》傷寒二字也是各種病邪從皮毛入,先犯最外一層的義旨“”太陽篇曰中風、曰傷寒、曰溫病,均冠以太陽病三字。痙濕謁篇曰中濕、曰中謁,亦均冠以太陽病三做字,這就是將五種傷寒赤裸裸寫出的鐵證”“五種都名傷寒,是指其病的來路,傷寒分為五種,是辨其病的性質“。可見,冉氏所認識的傷寒,亦不外廣義狹義之分,但廣義傷寒不是指多種外感病的總稱,而是指人體受病的部位。冉氏自己這一認識在歷來傷寒注家之上。所謂:“從來注家,常多誤會,近代雖漸次明了,只知向病的方面求,不知向病的方面求,仍似一間未達”。
冉氏強調六經的科學性。他說:“傷寒六經分篇,具有六個次序,六項階段,六種性質,六類療法。昔人謂傷寒以六經鈐百病,為不易之法。病是萬變無定,經則不變有定。以有定御無定,即以不變應萬變。或以六經帶哲學彩色甚濃,不過科學上的一個假定。改進中醫,須將此種障礙物鏟去。不知人在宇宙中,受宇宙大自然支配,天地變化,人體亦起變化,古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彼時科學尚未萌芽,而能吸收當時深邃學說,總結前代經驗,理論事實交融,與民眾結合,為民眾捍御疾苦,與病魔作斗爭武器,永久有效,安容忽視?丁氏醫學叢書,有日刻刪定傷寒本,將書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字樣刪去,名曰《刪定傷寒論》,披讀一通,味同咀蠟,書中原具精華微妙全失,可為殷鑒。似此,先代文化遺產,就承接吸收不了。或曰六經不過科學的代名詞,其實不然,代名詞何有此項精義?乃是中醫學術本身,構成一個人身機體完整性,機體和大自然環境統一性的優異體系”。
冉氏研究《傷寒論》重視氣化學說,但又回歸脈證事實。他認為此正是《傷寒論》的基本精神也是改進中醫的良法。他說:“全書只在病證出入上研究,不在氣化演繹上斡旋,驟觀外貌,恍似脫胎氣化,細查內容,確是歸結事實。此為仲景為學超邁優越處,此書為中醫最古的典籍,亦即為震古爍今最有經驗的典籍。”“《內經》的加臨標本,是氣化空虛的;《傷寒》的加臨標本,是脈證事實的。于此可看出兩個道理,一氣化原理,可以運用脈證,脈證經驗又可證實氣化,科學深即哲學,哲學實即歸科學,醫事詎能例外?仲景利用此項氣化理解,以作辨證,又闡揚此項脈證事實,以歸結唯物,這種精神,是我們學習中醫的模范,這個路線,是我們改進中醫的良法。”
關于《傷寒論》的讀法。冉氏與陳修園的看法相似。謂:“傷寒六篇系一系列,顯曰六篇,只是一篇,其為仲景一人所撰,原無疑義,書中章法、節法、句法、字法,古樸奧雅,不失炎漢東京風度,蘊理深,含味濃,每在一二虛字傳神,或無字處寓義,非分讀、含讀、整個讀、一氣讀,細心體認,領略其微妙。”
五十年代中期,全國已出現中西醫團結并探索相互結合的勢頭,冉氏站在發展中醫學術,中西醫結合的高度,強調了整理研究《傷寒論》的重要意義。他說:“《傷寒》為中醫治療正面第一部有價值的書,此項整理,又為千載一時,有歷史行,發揚光大的起點,倘舊的緊要方面有疏漏,即學術精華方面有損失;倘新的征引方面有差訛,即學術改進方面有障礙,況進一步融合化合,實非毫無心得,徒襲皮毛,所可僥幸。”又說:“就《傷寒論》而言,將經軍之精華,各注之菁華,其中精透奧妙入微之處整理好、詮釋好,貢獻出來,為中西醫學術交流,為西醫改進中醫,復以中醫豐富西醫,再以中西醫結合形式豐富世界醫學,此乃編者目的,也是編者之希望。”
“想我中醫,肇自炎黃。神農常百草而知藥性,岐黃窮天地以定綱常。”中醫是我國古代燦爛科學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繁衍、繁榮昌盛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由于自己體質較差,依靠中醫療法調養身體,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了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雖然說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
《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先生的主要貢獻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其著作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其留下了幾百個藥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后,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
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蘊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收獲。
在西醫未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用中醫中藥來治療疾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宏觀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西方自然科學和哲學的進入,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構成了對中醫學的挑戰。
一些人認為,中醫已經跟不上了時代先進科技的發展,中醫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嚴重的質疑,甚至有的學者提出廢除中醫。更有人對中醫全盤否定,而對西醫相信至極。在面對諸多質疑的情況下,不少中醫界有識之士認為中醫亟待改革,以適應科學的發展,拒絕更新的知識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復興傳統將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另一個前景。
現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醫?知道中藥呢?不得而知。眼見的事實是,孩子們有個頭痛腦熱之類的毛病,爸爸媽媽就去藥店買西藥,正如廣告畫面說的,“要退熱還是安瑞克”。有的或許三兩天不見好轉,便去醫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誤功課,于是乎,以“見效快”著稱的西藥便成了座上客。其間,又有多少人去考慮什么治標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醫用中藥的,又大都在農村,其中不乏是為了圖省錢的。應該說,從娃娃時候起,很多青年接觸的是西醫、西藥,這難怪他們對中醫中藥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對于中醫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蘊藏,我們更應該擔起繼承中醫文化的重任。我們應該大力宣傳、弘揚中醫文化,讓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其獨有的價值,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傳承中醫藥文化理念,弘揚中醫國粹。
中醫學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仍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學是保持最為完整的醫學體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價值。我們要讓中醫文化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成為中醫學發展的態勢,更讓全世界都關注中醫學!
學習中醫已有兩年多,作為中醫傳承的一份子,積累了大一,大二的中醫基礎課,接觸了中醫。經典的學習,提升了我們的深華空間,培養了我們的中醫辯證思維。為我們將來從事中醫藥工作打下了基礎。我對自己學習傷寒做個簡單的體會與分享。
1、理解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多用心品讀,用心體會。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倍,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傷寒論》主要講訴仲景學術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應該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義,然后將其背誦,記在腦海里,到遇到時便可拿出來用,體現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復的應用才可體現出其精微之處,然后在不斷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經辯證的學習非常具有邏輯性,知識特點具有框架性,對我們學習起來就非常容易。
每一經都有其各自的特點,這樣先記住病綱總的特征,再來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癥,從同到異,相比較的學習,比較容易記住,結合各種致病特點,各臟腑受邪特點和以前的知識聯系起來學習,從各經病治療,治法入手,失治,誤治后出現的病癥,一一梳理,學習起來比較容易。六經傳遍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情況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于陰而反映強烈,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三經的,病多屬熱,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情況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傷寒論心得體會}、
可陰正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于陽也可發于陰。
看了兩天《傷寒論》,貪便宜買的'沒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實在晦澀難懂于是又翻開醫學院中醫教材的六經辨證部分,產生了兩點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謂的六經辨證與其說是《傷寒論》的濃縮,不如說篩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內容,要么是編寫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從現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內容過于牽強附會,或兩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將現在看來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個大類,大類之中再根據脈象、各種癥狀甚至節氣進行進一步的細分,覺得像中醫這樣的經驗學科辨證到如此細致的地步很難理解,疾病真實的情況,到病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再到醫者根據這種經驗法則得出的結論,這一過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會不會大到令辨證這一行為失去價值的程度?
作為一個門外漢,上述觀點可能會被業內人士狂噴,但總認為讀中醫古籍參考其思維方法的意義要遠大于光是記住里面的結論。
每次讀到《傷寒論》的序,都很慨嘆古人的品質。醫道能夠傳世,不但僅是因為能夠治病,更不是因為能夠賺錢,而是因為醫道中包羅的修身齊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傷寒論》序最開端寫道:“怪現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十分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賚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以斃,神明消亡,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弛競浮華,不固基本,忘驅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這真是如今群眾的寫照,現在的人把錢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錢看”,從不關懷自己的品質,更不會琢磨醫術,當自己身軀展現問題的時候,憶草好嗎,只能去找同樣只關懷錢而不關懷醫術的醫生,結局顯而易見。目前許多人從不曾學習過中醫或西醫,就對中西醫妄加評價,誠實好笑。許多人不懂中醫,不懂西醫,而說道中西醫聯結卻能大談特談,真實荒誕。更有一些自認孝敬的兒女,未曾真實想過怎樣對父母的身軀利于,只是遵從廣告,的確讓人啼笑皆非。
《傷寒論》序的后半段是寫給現在的醫生的:“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似乎,明堂厥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罷了。夫欲視死別生,實刁難矣。”
中醫和西醫說究竟只是兩門學識,學識本無對錯,對錯取決于利用這兩門學識的醫生。當醫生學藝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時候,中醫、西醫都是不合算信賴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曉自己不曾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