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來,中國人民將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共同邁入全面小康,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將得到更為有力的驗證。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心得感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大任務,為億萬農民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圖景?,F如今,各個鄉村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等角度,推動廣大干部群眾推動鄉村振興思路更明、干勁十足。
十九大報告中關于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論述,讓我們進一步增強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學習十九大精神重在領會重在實踐重在落實要做到知行統一,把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到各項工作中。
一、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斗目標中。領導干部要把脫貧攻堅當做當前的政治、的民生和最緊迫、最堅決的任務,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身到脫貧攻堅中,全面抓好脫貧工作,各級領導干部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成此次考核任務工作。
二、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好實踐好發揮好。省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縣委也制定了貫徹落實方案,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系統性、長遠性和近期目標,要堅定不移把生態保護擺在核心位置,像對待生命一樣呵護生態環境,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
三、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從嚴管黨治黨各項舉措中。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的方略第一條是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最后一條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做好黨和國家事業前提在于黨的領導,保障在黨的建設,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關鍵的理念,把抓好黨建作為的政績,全面壓實“兩個責任”,堅決維護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要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推動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不擇不扣貫徹落實,要強化干部管理,持之以恒整風肅紀高壓反腐,著力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作為的干部隊伍。
四、把十九大精神落實到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中。脫貧摘帽需要各鄉鎮各部門互相配合,一定要早部署早謀劃,要趁著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的東風,全力以赴、全面動員,親臨一線督促指導攻堅克難解決問題。以一天也不耽誤的精神,全力抓好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建設等工作,確保各項目標圓滿完成。
鄉村振興,核心要抓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就要“固本強基”在結合我國農村實際的前提下,既要搞好平原地區的大機器生產作業,也要發揮“丘上林業,丘間塘,花田瓜谷果魚糧”的丘陵地區農業發展,要深度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讓農業產業走上產業發展之路,走“規?;?、機械化、融合化、集體化、常規化、網絡化、產業化”的發展路子,讓群眾在大發展中憑土地和勞動力享受農產品的紅利,提高群眾的積極性;適時建設一批高標準、成規模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引領農村產業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打造匯聚生產、加工、服務和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綜合體,逐步建立農產品的“直銷”路徑,讓群眾既掌握生產環節也掌控銷售環節,同時還明白市場需求環節,從而開展符合社會需求的農業生產活動。
鄉村振興,關鍵要抓人才振興。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基礎。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要鼓勵大批具有農技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深入基層、扎根基層、投入基層、奉獻基層,為農村一線發展注入專業技術血液;采取“授人以漁”的模式,利用夜間、午間農民空閑時間組織專家教授到農村開展巡回培訓教學,著重以理論培訓、現場教學、問題簡答等方式豐富教學課程,全力破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尤其重視現場教學和案例講解,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讓農民掌握種植技巧、領會發展思路、開闊行業眼見,大力培育新型化職業農民。
鄉村振興,重點要抓文化振興。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要站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發展的角度,進一步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展現農村淳樸的風土人情,要善于挖掘農村最本質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家風家訓等民俗民風,要提高鄉村文化個體的綜合素質,著力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鄉村意識形態引領農民思想道德建設和基層文化發展;鄉村文化發展起來了,就能實現第三產業與第一產業的融合,讓第二產業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讓農村更有看頭、更有想頭、更有奔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曾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邁向新發展階段,要始終堅持助農惠農力度不減弱、推進鄉村振興事業不松勁,凝聚眾力、團結眾心,強化“角色意識”,繪就百姓“幸福畫卷”。
甘為“拓荒?!?,扛起鄉村振興“責任擔”。當前,“十三五”規劃收官在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十四五”謀篇啟航整裝待發。常言道,“生而逢時是機遇,順勢而為才是謀略”,廣大青年干部身處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要下好“先手棋”,甘為“拓荒牛”,奮力拼搏闖出一番壯闊天地;要扛起鄉村振興的“責任擔”,需邁開步子找出路,壯大特色支柱產業、拓寬農副產品銷售渠道,鋪就農民致富“黃金通道”。要俯下身子解民憂,大力開展技能培訓,賦予群眾“傍身之技”和“看家本領”,激發村民群眾自主奮斗的“內驅力”,找準關鍵點,用“拓荒”精神開創新局面。
勇當“弄潮兒”,按下改革發展“快進鍵”。時代發展至今,拼的早已不是誰的“鋤頭揮得勤”、誰的“水井挖得深”,而是用科技創新之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廣大青年干部要跟得上潮流,用創新的思維和理念為鄉村振興增彩添色,在廣袤農村大地上施展才華,勇當時代“弄潮兒”。通過“互聯網+”新形式,加快農業發展步伐;搭建農村電商平臺,實現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通話”;引進現代化農業設備,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農村注入“科技力量”,打造成為助推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為社會改革發展按下穩穩的“快進鍵”。
爭做“排頭兵”,吹響萬眾一心“集結號”。人人都說,“農村工作難,不知怎么干;農村工作苦,吃力不討好”。廣大青年干部身負人民所托、國家所望,要內修黨性覺悟、外練本領功夫,積極投身于“三農”事業,爭做基層“排頭兵”。不怕辛苦奔走于田間地頭,不怕麻煩深入到群眾中間。協助村“兩委”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用心感染農民群眾團結奮斗,以身作則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己聚力吹響萬眾一心“集結號”。用“遇難我先上”“遇責我能扛”“遇事我敢辦”的拼勁,彰顯出當代青年干部的精氣神。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時代在召喚,初心在引領,廣大青年干部要深刻領悟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角色意識”,助力鄉村振興,在新征程之上揚起一面絢麗的“青年旗幟”,一路奮勇搏擊、高歌猛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而黨建引領,則是“制勝要因”。面對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江蘇泰興市堅持在建強基層組織、打造過硬隊伍、提高服務質效上用“準勁”,著力將黨的組織優勢、人才優勢和群眾優勢充分整合、全面激活,轉化為引領和助推鄉村振興的強大紅色動能。
建強主心骨,為鄉村振興注入“組織動能”。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把廣大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齊心聚力投身鄉村經濟社會建設”。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打造能力過硬、堪當重任的堅強戰斗堡壘,使之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主心骨”,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其組織力。基于此,泰興市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深入實施基層組織“紅色細胞工程”,抓基本、補短板、強功能,使每個支部既能“安營扎寨”,又能“攻城拔寨”。一方面,聚力“強規范”,大力推進基層支部達標建設和星級創爭活動,全面提升黨支部規范化建設水平。另一方面,聚力“強作用”,探索建立黨委抓牢支部、支部嚴管黨員、黨員帶動群眾的“一突出四聯動”機制,最大化釋放組織正能量。
鍛造生力軍,為鄉村振興匯聚“先鋒動能”。一名黨員一盞燈,撥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作為處在鄉村振興第一線最基礎、最堅實的力量,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如何,直接關系著鄉村振興戰略能否落地見效。泰興市著眼選、育、管、用四個環節,構建全鏈條機制,努力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生力軍。突出“引源與疏流”,實施村干部“513”雁陣培育計劃,拓寬“頭雁”“強雁”“雛雁”來源,分層建庫、系統培育、動態管理,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根基。突出“培強與推優”,創辦以祁巷村為代表的首批“鄉村振興學堂”,為村干部定期“充電賦能”,提升干事能力、發展智慧與政治境界。開辦“對話延陵先鋒”融媒體直播專題訪談欄目,通過發掘和謳歌鄉村振興實踐中涌現的先鋒人物,凝聚基層黨員干部堅守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的正能量。突出嚴管與厚愛,制定村書記“縣鄉共管”制度,建立村干部“雙向激勵”機制,引導他們扎根基層、干事創業,實現“培養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發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應。
做實“+”文章,為鄉村振興厚植“惠民動能”。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歸根到底,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為了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鄉村振興的“二十字”總方針,泰興市積極運用“黨建+”模式,在推進脫貧攻堅、興辦民生實事、加強基層治理等方面靶向發力,推動“黨建”與“惠民”相融共進,實現“1+1>2”效果。聚焦“黨建+精準扶貧”,組建“決勝小康”群眾工作團,分赴各鄉鎮街道,幫助后進薄弱村理思路、引項目、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改善落后面貌,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聚焦“黨建+特色產業”,探索“黨支部+合作社”“支部+電商”等模式,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產業發展的領導者、推動者和服務者作用,解決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發展缺門路、農民增收渠道不闊等問題,著力實現“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聚焦“黨建+基層治理”,深化推廣“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創新”“村級事務清單管理”“鄉村振興合伙人計劃”等“書記領題”項目,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民必須富,讓人們愿意回。鄉村若是“梧桐樹”,便會引來鄉賢游子們這些“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村的振興發展的對“城歸”的引力第一要義就植根于農民生活的富足,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治安、養老方面成為農民最為關心最為迫切的問題,只有為農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調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又能夠不斷促進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以創業促就業、增收入,從而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乃至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從而又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村必須美,讓人們回得去。農村是農民的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農村以“松月夜生涼,風泉滿清聽”的隨意而居是游子們的虔誠向往。而當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塊塊土地;當生活垃圾玷污了彎彎清泉;當秸稈焚燒污濁了朗朗晴空,鄉村的土壤、水體、大氣的污染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談夯實返鄉回歸之基?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振興就失去了游子們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何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才是鄉村振興的依托。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業必須強,讓人們留得下。興業致富是許多人逐夢的源動力,而守業安居則是廣大農業經營者的定心丸。鄉村留得住人才是鄉村持續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讓“城歸”留下創業守業的必由之路。當農業搭上“旅游+”的快車,鄉村旅游便為鄉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隨著旅游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為人們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經濟邁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將會有更大作為、更大擔當,方能不斷填充著鄉村振興的底色。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不可行。全民期待“美麗鄉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游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