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學習心得體會怎么寫?“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僅是一種約束,一種修養的體現,更是帶領我們盡早更快實現“中國夢”的一種積極向上、吃苦耐勞的精神!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禁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學習心得體會,方便大學習。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對于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近些年,我國糧食產量屢創新高,尤其在今年遭遇新冠疫情影響下,夏糧又獲豐收,給我國抗擊疫情、穩定社會生產秩序提供了戰略定力。
然而,聯合國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世界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在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大好局面下,越要時刻銘記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是珍視糧食生產來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把危機意識轉化為現實行動,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風氣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貫徹實施,曾屢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行賄受賄要不得,吃吃喝喝沒問題”的不正作風極大扭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面向。然而,不排除部分干部仍然有在規定允許條件下繼續公款吃喝的想法。因此,除了鞏固前階段黨風廉政建設勝利成果外,未來要通過更強有力的約束監督,讓遏制公款吃喝消費念頭成為黨政干部的意識自覺。另外,減少公款吃喝,也是政府節流之舉,政府在切實過好緊日子的同時,能把更多結余資金用于人民群眾的“好日子”,惠民施政的作為空間將更為廣闊。
在更廣泛社會范圍內,拒斥“舌尖上的浪費”要著力轉變公眾餐飲消費習慣,要讓公眾的節儉意識內化于心,使光盤行動成為公眾的行動自覺。在現實生活的餐飲消費中,打包越來越成為風尚。不過,仍有人放不下點菜下單的面子,認為菜往多里點,才能“彰顯”待客之道,才能“撐起”社交場面。這樣的消費心態,既是受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困擾,也有不顧節儉之道的虛榮之心作祟。餐飲浪費成為捆綁社交的累贅,不利于社會弘揚節約之風。
無論餐廳就餐,抑或居家飲食,來自舌尖的巨大浪費加重了糧食生產壓力,給末端餐飲垃圾處理帶來困擾。從消費行為來說,餐飲浪費也增加了公眾日常開支,不利于消費理性形成。或許有人認為浪費能拉動消費,但這種看法無疑有些幼稚和不切實際。浪費行為無法優化社會的糧食資源配置,更無法提升公民消費層級,只能造成資源的無端流失。因此,更理性的觀點應是個人要遵循減量餐飲消費,在日常生活場景、社交范圍內,推動節約之風在餐桌落地。只有更多人自覺行動起來,全社會的理性餐飲消費之風才能真正形成。
為鋪張餐飲消費做減法,除了可以改變餐飲消費的社會心態,也能扭轉社會餐飲喜好,讓公眾擁抱健康生活。飲食不僅是社交,也關乎營養攝入。在“吃得飽”到“要吃好”的飲食偏好轉變中,節儉能讓人們重新審視飲食結構,重視營養均衡,講究餐飲品質。
根據相關研究,中小學校食物浪費嚴重,超過了城市餐飲平均浪費水平。青少年學生群體數量龐大,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經濟來源也主要來自家庭。在校園內剎住餐飲浪費之風,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成為學生的行動遵循,他們才能體會家長艱辛和生活不易,在走進社會后自覺踐行節約美德。
制止餐飲浪費是理念革新,也離不開具體踐行。制止餐飲浪費,要讓餐飲消費場景中有更鮮明的節約導向,餐飲消費過程要創新節約舉措,方便公民厲行節儉,體驗餐飲節約帶來的成就感。在許多餐飲企業順利迎來復工的背景下,商家也要以實際行動擔起責任,善意提醒顧客理性節約消費。
曾有個餐飲浪費數據,廣為人知又觸目驚心: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杜絕餐飲浪費是應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是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形成的必要環節。在生活中,減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動綠色健康出行,和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均是在弘揚節約之風。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彼此呼應,相得益彰,共同纏繞在理性勤儉、居安思危的社會生活之樹上。
“民以食為天”,缺少糧食,我們很難生存,缺少糧食,我們國家難以發展,缺少糧食,我們人類更有可能走向滅亡。“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小我們就從古人詩中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然而隨著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卻在逐年減少,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糧食進口國。糧食缺口正在成為阻礙我們奔向小康大道上的一道難以填滿的溝壑。“愛惜糧食、節約糧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更應該是一聲聲每天都敲響在我們耳邊的警鐘。我記得曾在網上的文章里看到,有一位學生在一篇作文里是這么說的:
“奶奶是個很節儉的老人。節儉是好事,但我覺得她節儉得有點近乎摳,無法理解。一次,燒飯的時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點在地上,我就順手準備掃掉。我腰還沒彎下去,只見一只滿是皺紋的手擋著我,我愣在那不知道為什么?這時,奶奶開口了:“不要掃掉,撿起來洗洗,浪費可惜。”“我說已經臟了,反正就一點點,算了吧。”奶奶可不理會我,自己佝僂著身體,蹲在地上慢慢地拾著,每拾起一點就用嘴巴對著吹吹,很專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寶貝樣。等到全部拾好后,再用臉盆裝著用清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著米出來,臉上露著孩子般開心的笑,嘴里還自言自語:“看看,多干凈,還不一樣吃嘛,你們??”。我聽懂了她未說完的話是什么意思,但我依然是不以為然的搖著頭。而奶奶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還有,我們家的電飯褒燒飯總是會在下面結鍋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飯不能吃。我總是把這些鍋巴倒掉的,有次被奶奶看見了,她老人家又開始了對我的節約教育。我不服氣說:‘這都不能吃呀?干嗎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從我手上接過電飯褒,然后倒了些開水在里面,泡了一會兒,就見她開始用小勺把那些鍋巴,一點一點地刮出來,然后放進自己的嘴里。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開玩笑地對奶奶說:“奶奶,你真會動腦筋呀”。奶奶聽了我的話,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不過我們老人家是經歷了饑荒歲月的,知道糧食的寶貴,我不是小氣,只是覺得這樣真的很浪費。”
這位奶奶說得對,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饑荒,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甚至看不慣他們的做法。有的同學就知道浪費,不知道珍惜。看看我們食堂的餐廳里,各種浪費糧食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有的同學很是挑食,吃了幾口飯就倒掉了,說這飯菜是自己不喜歡吃的!有的同學光想買零食,不想吃飯;有的同學著急去玩,盛飯的時候,走路慌張就把飯粒灑在地上!有的同學一邊吃一邊還在打鬧??這些現象是多么的讓人觸目驚心啊!如果你浪費一點,他浪費一點,大家都浪費一點,那就是一個驚人的浪費!
在中國,一件小事加上十三億人就是大事節約,這一個中華民族的美德,在今日看來,更顯得意義深重。
所以,我們要樹立節約意識。愛糧、惜糧、節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風尚不僅過去需要、現在更需要,我們沒有糟蹋糧食的權力。我們當學生的雖然不種田、不產糧,但節約糧食也相當于種了糧食。我們的一張張餐桌就相當于一方方糧田,除了吃進肚子里的糧食外,不浪費一粒糧食。
節約就是弘揚社會風氣,能夠增進社會自身和諧。節約,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整個社會來說則是一種精神風貌。中國夢,中國夢,如今,社會上人人都在談中國夢,中國夢,它是什么?它是民族復興的夢。然而,看看我們中華大地,多少同胞在受洪水與旱災的煎熬,更是可貴,有些人總說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請看看你們的餐桌上,什么都不要說,就一個“中國式飯局”這一個比貶義詞還要貶義的名稱,那些人就扣著這頂帽子跟我們談中國夢,那么我要告訴那些人:你們連談中國夢的資本都沒有!
我們要強化節約行為。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里,都不能浪費糧食。吃多少,燒多少;吃多少,盛多少;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買了就要吃完,不隨手扔掉??。對浪費的現象,我們要堅決反對,堅決抵制。只要我們牢記“節約”,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__年1月22日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__告誡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大力宣傳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以下是我的學習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心得體會:
第一、講文明樹新風,反對鋪張浪費,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節約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勤儉節約早在我國古代就已出現,唐朝的一位宰相——魏征,在他的《諫太宗十思疏》中,其十思中的一思就是勤儉節約。可見勤儉節約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作風;勤儉辦事是事業發展進步的內在動力。
第二、開展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具有歷史意義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大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一份份憂苦萬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斷繁衍、興旺發達。勤儉節約還是我們國家的建國方針,建國初期,毛主席曾說“要使我們國家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正是這一方針,才使我們年輕的共和國醫治了幾十年戰爭的創傷,甩掉一窮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開展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教育現在現實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一種比闊斗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到處屢見不鮮,例如:在餐廳吃飯時,我們經常看見有人吃雞蛋時把雞蛋黃扔在一邊,這是一種極其浪費的現象,所以,勤儉節約教育勢在必行。
1、勤儉節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
勤儉節約真是一種過時的觀念而應該丟棄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后,國家的經濟在不斷提高,但是,我國尚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落后的。在城市里,還有許多下崗工人靠社會救濟金生活;在農村,還有許多孩子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在西部山區,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在學校學生向往有個學習的好環境,沒有鋪張,沒有浪費,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斗富的時候,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勤儉節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
2、勤儉節約是現代文明的標志
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兩者相加,勞動者創造的成果才會越累越多,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反之,則是社會衰敗,文明倒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上多少人,貧困時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終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貴時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使千萬家財、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即使國家足夠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也不能丟。勤儉節約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中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衡量標準之一。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它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古人說:力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縱覽全球,許多國家,包括很多的發達國家,都把節約奉為立國之本,為此聯合國專門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為 世界勤儉日 ,提醒并要求人們在新世紀仍然不要忘記艱苦樸素、勤儉節約。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然而,當我們將目光聚焦在校園內外的時候,我們的心總有些陣陣作疼:偌大的教室空無一人,一盞盞日光燈依舊與明亮的太陽光爭寵;洗手間外的水龍頭,總會因為有人忘了關而嗚嗚哭泣;紙簍里的白紙氣憤地說: 我身上能寫1000多字呢! ,多少可以再利用的紙張就這么戀戀不舍的退出歷史舞臺;吃飯時不經意間倒掉不合自己胃口的飯菜;上學放學前后,總會有很多同學在校外的商店、攤點上排隊買零食吃 其實稍加注意,我們可以做得很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同學們,還記得那則發人深省的公益廣告嗎? 如果任意浪費水資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 想一想如果都浪費,不節約的話,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古老的詩,我們都會背誦,它世世代代告誡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被很多人忽視,有時候節約還被人笑話,節儉被當成貧窮的表現。我們需要改變那種所謂的虛榮消費心理和浪費觀念,需要重新認識一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由此我想到了一向以 小氣 聞名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他們的 小氣 讓人震憾。為了節約用水,豐田公司的員工將抽水馬桶里放三塊磚,以節約沖水量;筆記用紙正面書寫完后,裁成四段訂成小冊子,反面再作便條紙使用;一只手套破了,只換一只,另一只破了再換;員工上班時,如要離開工作崗位三步以上,一律自覺的跑步;有時候真覺得不可思議,偌大的一個世界知名企業,還這么小氣,還在乎這么一點點浪費嗎?但是,對于豐田來說, 聚沙可成塔,積水可成淵 ,正是由于豐田汽車公司員工的這種 小氣 ,才成就了豐田公司今天的輝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如果我們每人每天浪費一元錢,那么全中國一天就會浪費十三億元啊!這數字多么令人震驚啊!所以,即使微不足道的一元錢我們也不應該浪費。那么今天在這里,我就先和同學們一起算一組生活中的計算題:1 60等于多少? 60 60等于多少? 3600 24又等于多少?是86400,86400 365又等于多少?數字很大吧,應該是3153萬6千。那么這組數據說明什么問題?我們假設一個沒關緊的水龍頭,一秒鐘滴一滴水,一分鐘60滴,一小時3600滴,一天86400滴,一年3153萬6千滴水。同學們,我國大約有3.7億個家庭,會有多少個水龍頭?全國這么多學校會有多少個水龍頭?每天又有多少個水龍頭在滴水 那會浪費多少滴水?這將會是個天文數字,我們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面對如此觸目驚心的數字,難道現在你還會總以為這一點浪費不算什么嗎?
作為與時俱進的中學生,我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同學們的家庭條件也優越了,所以很多人就認為就不需要勤儉節約了,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能源也很匱乏。所以,我們應懷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情懷,懷著對時代的責任感,傳承勤儉節約的美德,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把勤儉自覺落實到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比如,無論在校內還是校外,不開無人燈、無人電腦、無人電視,出操、午休、室外課、課外活動等時間里,教室內應及時關燈、關電風扇等等。
有人說,節約不是貧窮的標志,它是全人類的一種責任,它應該是全球每一個公民應具備的素質。作為一名學生我們首先要從身邊做起,從一元錢、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支筆、一張紙、一本書、一塊橡皮做起,不比闊氣比志氣,增強節約意識,改掉不良陋習,杜絕鋪張浪費,做到身體力行,營造人人把節約當成 舉手之勞 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讓勤儉節約的精神滲透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牢固樹立節約意識, 讓節約成為習慣 、 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 , 讓節約成為一種時尚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相信有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有我們全體學子的優良素質作基礎,我們校園的節約風尚,一定會蔚然成風!記住:節約校園,從我做起!
近日_,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上海市文明委也下發通知,要求迅速在全市形成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濃厚氛圍;推動餐飲企業提供“半份菜”、“小份菜”點餐服務;建立關于餐飲浪費行為的舉報投訴、專項檢查等制度機制,重點加強對商務宴請、婚喪嫁娶紅白事等餐飲浪費行為的監管;探索設立餐飲企業“紅黑榜”名單等。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既是國家的生命線,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線。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
__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必須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既要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要繃緊糧食節約這根弦,大力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舌尖上的浪費”有民間的,也有官場的。過去,一些黨員干部在機關中養成了養尊處優,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公款吃喝、公車超標、講究排場、追求享樂等現場屢禁不止,影響了干群關系,也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黨員干部作為“先鋒軍”,要帶頭行動起來,堅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思想先行,帶頭牢固樹立節儉理念。我們黨誕生在苦難的歲月,無數革命先輩為了讓勞苦大眾過上好日子,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清貧節儉的好作風,鞭策廣大黨員繼續弘揚這些優良傳統。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持之以恒,繼續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從自己做起、從本單位做起,帶頭“過緊日子”,帶頭培養節約習慣,積極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良好氛圍。
行動跟進,帶頭宣傳整治浪費之風。要提高黨性覺悟,做好榜樣示范。口說千遍,不如示范一次。更何況,制止餐飲浪費更多是倫理道德上的號召,并不違規違法,應從思想糾偏、風氣營造入手。黨員干部要首先帶頭打破愛虛榮、講面子、好排場的心理,在公務接待、在機關食堂、在個人操辦婚喪嫁娶事宜等方面,主動從嚴要求自己,主動旗幟鮮明地“制止餐飲浪費”,落實“光盤行動”、拒絕“剩宴”。
習慣養成,帶頭自覺養成節約美德。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帶頭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要時刻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認真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浪費之風,發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真正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國人口多、基數大,每人浪費一點,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損失;每人節約一點,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財富。黨員干部帶頭,人民群眾緊跟,讓節儉節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用實際行動守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守護國家糧食安全。
禁止餐飲浪費行為重要指示學習心得體會1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