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所謂小康社會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人與環境更加和諧,每個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心得體會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門研究“三農”工作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明年“三農”工作成效。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當下,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脫貧攻堅一線卻出現這樣一種不良現象,少數干部心安理得當起了“甩手掌柜”。駐村入戶懶散松懈、拖拖拉拉,只想出彩不想出力,遇見好事就辦,遇見困難就拖,遇見矛盾就躲,如同水葫蘆一樣,始終浮在上面、沉不下去。比如有的“怕”字當頭,怕群眾、躲群眾、避開群眾,不愿意與群眾接觸;有的“拖”字為要,拖一拖、緩一緩、放一放,時常把“再等等”“還要研究”掛在嘴上……諸如此類的“水葫蘆”式扶貧,只會浪費時間、貽誤戰機,對推動脫貧攻堅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毫無幫助,實在不可取。
扶貧干部的工作狀態,不僅事關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更關乎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八J”式扶貧只務虛功不求實效,整天“清茶報紙二郎腿,閑聊旁觀混光陰”,必須引起警惕。“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須付出百倍努力。”本該在田間地頭忙活的扶貧干部,如果精神萎靡、士氣不振、松散拖拉,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奉為圭臬,如何負責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不實在、不上心、不盡力,要么忙忙碌碌裝樣子,要么疲疲沓沓混日子,要么渾渾噩噩守攤子,又如何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
客觀分析,“水葫蘆”式扶貧出現的根源,在于黨員干部事業觀扭曲、價值觀錯位、責任心缺失。這當中,有的是宗旨意識淡漠,總想當“官老爺”讓人服侍,而不情愿為貧困群眾服務;有的是能力水平不足,挑不了重擔子、啃不下硬骨頭、接不住“燙手山芋”;有的是責任意識退化,遇到問題繞著走、躲著走,消極應付、上推下卸,一點點責任都不敢承擔……如果“水葫蘆”式扶貧滋生蔓延、大行其道,就會助長歪風邪氣,助長一些扶貧干部搞花拳繡腿、投機取巧的熱情,不僅侵害貧困群眾的切身利益,還嚴重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力,更影響到脫貧攻堅的實際成效。
打攻堅戰,實打才有勝算;啃硬骨頭,實干方能破局。回顧過去的5年,面對脫貧攻堅的硬任務,廣大扶貧干部以舍我其誰的擔當情懷,拿出燕子壘窩的恒勁、螞蟻啃骨的韌勁、老牛爬坡的拼勁,用“泥腿子”丈量著責任的長度,用“鐵肩膀”擔負著使命的高度,讓6000多萬貧困人口甩掉了“窮帽子”,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書寫了感人至深的脫貧故事。實踐證明,只要扶貧干部堅持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群策群力,擼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帶領群眾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就一定能帶領群眾摘“窮帽”、拔“窮根”、闊步邁向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這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來不得半點懈怠、容不得半點松勁,更搞不得半點拖后腿的“小動作”,必須咬緊牙關、一鼓作氣,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這就要求廣大扶貧干部摒棄“浮躁心”“作秀心”,增強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錘煉過硬作風,真正走出院子、沉下身子,帶著深厚的感情往群眾堆里扎,努力為群眾辦事情、解難題、謀福祉,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施展才華、大顯身手、建功立業。同時,相關部門也要拉長耳朵、瞪大眼睛,強化監督執紀問責,倒逼幫扶干部真扶貧、扶真貧,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扶貧,就是要在精準上發力。
一是要號準“貧脈”。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貧干部要把貧困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常思群眾疾苦,善謀致富之策,摸清貧困底數,切實把“家底”摸清摸透。要理清扶貧思路,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確保扶貧攻堅有的放矢、精準到位。
二是要摘掉“貧帽”。如果領導干部在一個地方執政多年,沒有改變鄉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是不稱職。因此,需要切實增強干部的責任感,做到轉變觀念“主動摘”,從而凝聚起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三是要切斷“貧根”。開展扶貧攻堅,要徹底走出“年年扶貧年年貧”的貧困陷阱,那就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實事求是的政績導向,把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貧困地區的加快發展上,重點做好興業扶貧、搬遷減貧、扶智脫貧、兜底濟貧、強基治貧等工作,確保貧困地區真正發展起來、貧困群眾真正富裕起來。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群眾是開發式扶貧的主體,要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并舉,處理好國家、社會幫扶和自身努力的關系,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精神,增強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靠辛勤勞動擺脫貧困,才能過上幸福新生活。要及時剔除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打消他們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建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幫帶機制,為想干事、能干事的群眾建立資金、技術、項目的扶持機制,為他們改變現狀創造環境和條件,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獲得感。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人民的生活也不斷得到改善。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正走在騰飛的小康之路上。小康,是指一種經濟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对娊洝分械溃好褚鄤谥梗嗫尚】?。
小康作為一種社會影響,始終散發著誘人的魅力。古時,小康宣揚的是以“禮義仁讓”精神為主導、有吃穿的社會形態。近代也有不少人借用這一思想,走上社會改良的道路,提出過許多美好的設想。
上世紀初,為了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孫中山先生耗費了畢生的精力撰寫了《建國方略》一書,明確指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思想家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影響。小康是財產私有、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形態。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會作為比較現實的目標。
兩千多年來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與進步的歷史觀念深入人心,并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因此,小康社會是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所追求的理想社會。
當今鄧小平所使用的小康理論以及他使用“小康”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表述,喚起了中國人民對發展小康之路的廣泛認同。二十多年來,中國人民朝著“奔向小康”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去不斷努力奮斗。
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億人口的國家,進入小康社會是一件具有偉大意義的事。這將為國家的長久治安打下新的基礎,是更加有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點。在經濟和社會得到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看經濟與社會基礎指標與人均指標,還要看收入的分配狀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如果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就會出現數字龐大的貧困人口。這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我國目前農村貧困人口約為3000萬;在城市中,2002年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有2000多萬人。其中包括1400萬下崗及失業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對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必須加以控制,才能確保我國小康之路順利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對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作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達到前人無法想象的地步。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實現全面小康,實現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度發展??梢赃@樣說:科技是實現全面小康的第一生產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立國立黨的根本。要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宏揚先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撞擊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保證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要加強綜合智力的開發,并通過科技教育、藝術教育等手段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成為新一代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為把祖國建設成騰飛在小康大道上的科技強國而奮發努力!
我是一名剛剛由小學步入初中的中學生,剛剛進入了一個新的環境,就迎來了黨的十九大的召開。
我們的祖國自從1949年10月1日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快速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努力創新,不忘初心,處處為人民著想。今年大會的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正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的總結和展望。這些年,我們經常會在新聞里聽到“小康社會”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已經感受到了“小康社會”為我們帶來的便利。
我的家鄉日照,公路四通八達,出行極為便利。在2015年底,又建成了日照機場,這使我們的出行時間大大縮短,這就是科技的進步,這就是“小康社會”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而現在高鐵也正在建設之中,等到高鐵建成之日,只需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出學習、旅游或進行商務活動,都會更加便捷高效。
再站在一個中學生的角度看一看,我們的教學器材不斷升級,我們的學習資源越來越豐富,我們的知識面越來越廣,我們的愛國情感越來越濃。這些,也是“小康社會”為我們帶來的改變。爺爺常常對我說,他讀小學的時候,常常有小伙伴讀完小學就回家務農了,爸爸也說他的同齡人大多數讀完初中就學習實用的技術早早參加工作了,而現在更多的孩子選擇進入高中學習,進入大學深造。未來的綜合國力的比拼,說到底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比拼,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比拼,而我們中國大有希望!
讓我們走出校門看一看,我們會發現整個社會更加和諧有序。隨著“小康社會”的不斷落實,社會的不良現象漸漸少了,車窗拋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良現象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不見了,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和諧,鄰里之間更加親密。這也是“小康社會”給我們帶來的改變。
“小康社會”最終受益的是我們的國家,是我們自己,所以我們應該一起行動,為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2020年經濟工作作出重大部署,對于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中華民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要在2020年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就要既增強憂患意識、看到風險挑戰,又要堅定必勝信心、看到有利條件,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勢頭沒有改變,充分把握我國經濟擁有的巨大發展韌性、潛力和回旋余地,勠力同心、銳意進取,堅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實現明年預期目標,并不輕松。我們要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加強各部門和各項政策協調配合,同時要積極進取,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持續用力,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應當看到,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明年,要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整體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是對全國而言的。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也是對全國而言的,并不要求每個地區都翻番,也不意味著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根據自身實際完成既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不要在數字上層層算賬、層層報賬,更不要弄虛作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中國人民將書寫人類發展的偉大傳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是明年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區各部門要以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一鼓作氣、決戰決勝,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