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理解和感悟有哪些?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理解和感悟的內容,歡迎閱讀借鑒!
中華文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包括:
一、多元性
中華文明是由多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同構成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中華文明的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不僅體現在語言、宗教、藝術等方面,也體現在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等方面。
二、包容性
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宗教等。這種包容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不斷創新和發展,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
三、傳承性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它有著一整套完整的文化傳承體系。這種傳承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延續數千年而不衰,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四、連續性
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它沒有出現過大的斷裂和斷層。這種連續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保持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強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五、創新性
中華文明具有創新性的特點,它能夠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這種創新性使得中華文明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總之,中華文明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傳承性、連續性和創新性等五個突出特性。這些特性使得中華文明具有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昨天,學校倡導我們讀《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這本書。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讓我知道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讓我知道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關漢卿、曹雪芹……他們用不朽的篇章在史冊上寫下了閃光的名字。這本書它會告訴你:熱愛祖國、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它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
這本書讓我感悟最為深刻的是第一章節“歷史悠久”,它告訴我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總匯,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也稱華夏文化,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化,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公元前二千多年前,朝代出現,自那時起,一個個王朝書寫著各自獨有的史冊。夏、商、周、秦……匯成一條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滔滔黃河孕育了中華文化,滾滾長江養育著華夏子孫,五千年悠悠而逝,最終造成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輝煌。
讀了這本書,我還知道了無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無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還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根植于中華文明血脈,又都被賦于了時代的精神靈魂。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特別的路。
一本好書,能給予我們智慧和力量,就像結交了一位益友。小朋友們,你們也快來讀這本書吧!它會告訴你許多許多……
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到現在人們仍然以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當中的美好事物。
人們常說:龍是我們的祖先,它的文化正是我們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我們身邊常有些龍文化,比如說吃飯的碗會有龍的圖騰,這是為什么?
這是圖騰文化,本質上是原始社會的氏族文化,中國的龍,最初形態的原龍,這是中華文明時代的起源,這樣是一種基于民族文化觀念的文化創造,文化符號。
龍的觀念:從中國龍的形象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相體現;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觀。
龍的理念:在中國龍的形象,龍的觀念后面,包含著中國人處理四大主體關系時的理想目標,價值觀念,追求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陰陽矛盾關系的和諧,多元文化關系的和諧。
龍的精神:多元一體,綜合創新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這是中國龍形象,龍文化的最深層文化底蘊。有一些人認為,發掘中國龍文化的深層內涵,有助于解決當代世界的一些文明沖突。
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龍文化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播承,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或中國城內,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自豪。
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龍,是炎黃子孫的起源;龍,是中國的象征;龍,是炎黃子孫從心底產生的驕傲和敬畏……
那夜,很冷,早已入睡。
夢里,硝云彈雨。在外國旅游的我,想回家,一直等待著家人來帶我家,口中一直唱著: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我的家,是從漢武帝至今依然以龍的傳人稱居的中華人民的家。
我想回家,回到那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中國。中國古文化雛形時期-夏商周時期,形成中華文明獨特漢字。中國古文化全面奠基時期-春秋與戰國,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靈魂’,對民族發展起重要作用。承上啟下-三國兩晉南北朝,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帶來的全面輝煌時期-隋唐。科學技術的發展,印刷術,火藥,紙三大發明的產生,商品經濟對文學影響的凸顯,產現出中國新氣象。中國文化史的尾聲-明清時代。
我想回家,回到那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祭祀是最美的期望,在相見時必互行禮。出生會有誕生禮,成人會有成人禮......隨時間的流逝,這些禮儀早已消失,可是最基本的我們也應該做到:在路邊見垃圾應拾起,當已飽無必浪費食物。
我想回家,回到那個追求和平的中國。中國是一個追求和平的國家,但并不代表我國弱。二戰時期日本向中國發起戰爭,中華人民拿起武器開始了反抗,多少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一方土地,敵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戰士們一次一次地反抗,最后將在中國胡作非為的日本人趕走。現在的中國愈來愈強。這讓我想去在一部電影中看到,日本人占領中國南京,其中美國人在山間行駛遇見日本人,可是美國兩名醫生并未害怕而是日本人讓了道。當其中一個新來的醫生問另一個時,另一個醫生僅拿出護照說;‘’因為我們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當時內心一陣觸動。我的中國護照也能護我周全,驕傲生為中國人!
我們是龍的傳人,身邊的龍文化很多。抗戰時期的英勇戰士,到如今守衛祖國的人民戰士,運動會上為祖國贏回一枚枚獎牌的運動員,許多人用自己的行為將文化四處傳揚。
夢醒,身在中國,做龍的傳人!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筑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說,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后,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為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著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嘆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斗毆,聚眾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著“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涌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圣誕節寧愿棄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于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__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說不愿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后,日本作為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后,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說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確實為當今實用典范,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著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著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骨肉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好處與便利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擊也破壞著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面對各國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者的我們應對外來文化有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更是世界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但隨著西方文化浪潮的侵入。中國人心中的民族文化開始逐漸失去顏色。節日文化的入侵深深的侵染了人們的思想。我過的七夕節從古至今流傳了幾千年但現在卻被西方人稱為情人節的節日所代替。每當這時,商場中、大街上各種這樣打折出售的廣告牌上都是情人節這幾個字。可見七夕節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國民對待本國文化的態度冷漠,對別國的文化卻充滿了熱情,這致使中國人民喪失了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曾經散落到街頭的傳統小吃已成過往云煙,最熱的肯德基、麥當勞這些“洋房”頂替了小吃原來的地位,國外的名牌服飾也成為年輕人爭相攀比的目標,國產品牌幾乎無人問津。如潮水般涌來的文化,已經滲透到了中國的大街小巷,曾今對傳統文化那種刻骨銘心的感覺正在漸行漸遠,那種魂牽夢繞的情節正在煙消云散。幾千年來中華文明雖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如今卻面臨著破壞與毀滅,這是國人的不幸,但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個高速發展的大國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那將是何等的可悲與可怕。
我們不能再重復歷史,不能再像百年前那樣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肥羊,我們既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也要大力弘揚優秀中華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都開滿中華文化之花,就像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一樣,傳播著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用獨特的中華文化去感染世界,讓世界都了解中國,讓中華文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西方文化的浪潮能撲向我們,那中國文化的風暴必將刮向西方。
中華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化。它需要我們的保護與發揚,但同時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也必須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這樣才能讓中華文化繼續揚帆遠航!
中華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五個突出特性。以下是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的論文:
一、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擁有著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從夏朝的建立到現在,中華文明經歷了許多個朝代的更迭和演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這種悠久的歷史使得中華文明在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面都擁有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貢獻。
二、中華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華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的精髓在于“和合”,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個人內心的和諧。這種文化理念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準則,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
三、中華文明具有多元的民族特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明具有多元的民族特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字、藝術、風俗習慣等文化元素,這些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這種多元的民族特色使得中華文明更加豐富和多彩,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四、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藝術傳統
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藝術傳統,其中包括繪畫、書法、音樂、戲曲等多種形式。這些藝術形式在表現形式和內涵上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例如,中國畫注重意境和氣韻生動,書法則強調筆墨紙硯之間的和諧,音樂則以古琴、二胡等樂器為主要表現形式。這些獨特的藝術傳統不僅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五、中華文明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
中華文明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這也是中華文明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歷史上,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區。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使得中華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得到新的發展動力和創新元素,成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文明之一。
總之,中華文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元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藝術傳統以及開放包容的特性等五個突出特性。這些特性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獨特性和魅力的文明之一,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社會上下五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與自然的生產實踐中和與人和人的關系的調整和改善的社會實踐中,富于創造的中華先民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淀和積累,中華民族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民族一直以來能成為和愛琴文明、猶太文明一樣的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彩一筆。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學主義和西方現代文明主義的沖擊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卻受到了質疑和挑戰。于是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理順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之間的關系決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存與亡。
文化是人類特有的現象。對于文化的概念。學術界許多年來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解和解讀。雖然不同的學者站在不同的立場、角度和學術視野當中。對文化概念的闡發不一而同,但是對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種共識,即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主要指人類精神產品的凝結。我們所探討的文化主要是指狹義的文化。我們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特點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行為準則等。
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勤勞勇敢地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以“仁”為核心的“以人為本,人性關懷”的仁愛精神,不但包括人對于同類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關懷.還包括自然界一切生靈和萬物的愛;以“義”為信仰的“公平正義,堅守原則”的倫理道德,是一個社會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準則;以“禮”為內容的“恭敬尊重,禮儀文明”的禮儀規范,對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為對象的“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于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為標尺的“忠于職責,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學關于誠信的思想,是我們建立信用體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資源,我們應當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資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中庸之道”的處世之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和胸懷、“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精神坐標等等,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隨著中華民族跨越歷史幾千年,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遙望遠山,暮靄沉沉楚天遠闊;眺看江海,歷史長河蜿蜒綿亙,有多少文明湮滅在那暗流中。
獨我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中華文明何以博大精深?得益于中華兒女善于學習,善于創新的良好風尚。儒家孔孟為千古之圣,“仁德”“大同”奠基中華思想;蘇秦師承鬼谷子,習縱橫之術,觀天下之局勢,九州之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韓非飽覽百家之書,集法家之大成,以“重刑止刑”之異震驚四海;墨翟精通奇門遁甲,在冷兵器時代為自己“兼愛尚同”的思想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察舉到科舉,從世卿世祿到以才任官,從百家爭鳴到趨于融合,從彼此敵對到三教合流......中華文明就在這思想大碰撞中取其精華,去其槽粕,相互交融,包羅萬象。
當今中華,博大精深也依舊是其代名詞。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全盤西化論”到如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情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故宮系列掀起的時尚界“中國熱”,中醫藥文化正憑借其深厚的底蘊悄然崛起,中華詩詞刻錄的一張張中國名片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華文明正在世界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l。
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得益于幾千年來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問世,是無與倫比的創造精神;面對自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這是執著拼搏的奮斗精神;《周易》中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這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伏羲畫卦,夸父逐日,精衛填海,這是百折不撓的追夢精神。除此以外,還有高昂如星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懷,也有婉約似煙雨“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的兒女情長。
無論你身在何處,無論你去往何方,當那結構精巧的中國結出現的那一瞬間,也必然會思緒涌動,淚眼婆娑。仿佛漂泊浮萍落了根,天地沙鷗歸了家,離家的雛燕飛回了故鄉。割得斷的是地圖的距離,放不下的是中華的依戀。
中華民族精神早已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根植于中華文明風尚之中,根植于中華風骨之中,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不懈奮斗,于山河共勉,于日月爭光。
再聞華夏,百轉千年。望穿秋水,望不透博大精深;斗轉星移,輪不回源遠流長。《中華世紀壇序》言道,“前有古人,星光燦爛;后有來者,群英堂堂。”中華文明,必將“與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
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執“筆”共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書”,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堅定文化自信,執穩擔當使命之“筆”。“凡樹有根,方能生發;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中華歷史文脈生生不息,華夏悠久文明綿延不絕,五千多年不間斷的歷史長河積淀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孕育出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品格。在黨的__報告中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這一精神力量的源泉根植于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升平修典,盛世修文。無論是中國國家版本館的落成,還是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建設,傳遞出我們這一代人緊握歷史“接力棒”,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的擔當與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執穩擔當使命之“筆”,在神清氣朗、踔厲昂揚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韻致綿長、延久不絕。
秉持開放包容,鋪陳美美與共之“紙”。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浩蕩弦歌。“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殷殷話語承托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厚望,豐富內涵折射人類文明百花園的期盼。我們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全力構建全球“大家庭”美好未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站在新起點上,秉持開放包容,樂迎世界各國文明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在“各美其美”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在“美美與共”中讓世界文明百花園姹紫嫣紅、生機盎然,讓詩意長卷鋪展至世界各地、各個角落。
堅持守正創新,厚研奮發有為之“墨”。“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入領會中華文明蘊含的五個“突出特性”,充分激發五點關于“兩個結合”的化學反應,才能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的__以來,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推陳出新,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和“蓬勃能量”。堅持守正創新,以正氣和銳氣縱深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培育和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精墨妙筆共創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書,在歷史長河中閃耀出新的璀璨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