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點研究“十四五”規劃問題并提出建議,將“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統籌考慮,為今后5年到15年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勾畫了美好的藍圖。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學習“十四五”規劃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規劃涉及民主法治、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國民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民眾關心的方方面面,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
立足實際,謀劃遠景。李克強曾強調“要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更加注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這闡明了在“十四五”規劃中,黨中央將繼續著眼于從“頂層設計”來謀求新的發展,既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立足于當前實際,又從發展的角度,謀劃長遠,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關切基層,注重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如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未來發展的諸多風險和挑戰,“十四五”規劃更讓人民充滿新的期盼。未來五年,聚焦民生熱點、直擊民生難點、化解民生堵點,“發展為了人民”依然是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目標。
強化擔當,開創新篇。“十四五”規劃,將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經濟。這就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有堅韌的擔當精神,增強干事創業的本領,以創新的觀念、開放的思維干在實處,為“十四五”規劃和發展增添新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堅實基礎,為奮進中的新時代開創新的篇章。
加力補短板 “十四五”再增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釋放了更多高含金量的民生紅利。
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一攬子具體任務和舉措,包括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
專家表示,未來五年我國將加力補齊民生短板,在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民生領域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實現更高質量就業、更高水平收入、更完善社保體系,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三五”民生福祉穩步提高
甘肅渭源縣是有名的貧困縣,一些邊遠貧困地區群眾原來居住分散,孩子上學遠,看病不方便,喝水也困難。這兩年已經把668戶3006人搬遷到上灣鎮南谷新村,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投資辦廠,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組織勞務輸轉等形式,多渠道安排貧困群眾實現務工就業。建成了500畝的鮮切玫瑰種植基地和25座日光溫室。
“在每個搬遷戶的房子屋頂上安裝了光伏電板,去年這里搬遷過來的群眾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遠遠超過了現行的脫貧標準。”甘肅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在11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
這只是一個縮影。回眸“十三五”, 我國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各項民生指標不斷改善,一系列積極變化切實可感。
習近平總書記開門問策“十四五”規劃,召開重要會議傾聽人民呼聲,多次赴地方考察汲取人民智慧,這“問策”之路上,鐫刻著始終與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汗水與足跡,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的人民之心!
人民之心,是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前進征程上不斷開創偉業和發展奇跡的堅實根基,是決定著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一股根本力量。
人民以創造、奮斗和團結讓偉大精神的力量薪火相傳
中國人民是富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取得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中國人民的創造,是人民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中華文明,是人民創造了光輝歷史偉業,是人民創造出這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貢獻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走向如何,人民最有發言權。
中國人民是富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國人民以自立自強、克難求進、不懈努力書寫出一部漫長且豐富多彩的奮斗史,開發和建設了遼闊秀麗的祖國大好河山,戰勝了數不清的磨難與災害,是奮斗讓中華民族在百折不撓中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巨大飛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場新征程,如何謀篇布局,人民最有發言權。
中國人民是富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團結統一的優良傳統根植于華夏大地并深深印刻在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中,我們國家的發展史,就是全體中華兒女團結統一的奮進史,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喚起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乘風破浪的偉大跨越,是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鑄就了事業發展的堅強堡壘。走向偉大復興,團結的力量就是無堅不摧的人民力量,人民力量就是我們勇往直前、披荊斬棘的中堅力量!
人民用勤勞、智慧和勇氣照亮偉大事業不斷向前的奮進征途
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偉大的文明。一路走來,篳路藍縷、過關斬將,再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我們一直有著無比強大且深厚的信心與底氣,這種信心源自于中國人民頑強的生命力、凝聚力、忍耐力,這種底氣離不開中國人民獨有的勤勞、智慧和勇氣,這正是我們面向未來,敢于謀篇布局,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支撐!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主要議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規劃涉及民主法治、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科技創新、文化藝術、國民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等民眾關心的方方面面,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
立足實際,謀劃遠景。李克強曾強調“要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更加注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這闡明了在“十四五”規劃中,黨中央將繼續著眼于從“頂層設計”來謀求新的發展,既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立足于當前實際,又從發展的角度,謀劃長遠,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關切基層,注重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基層代表座談會的講話中強調:要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如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未來發展的諸多風險和挑戰,“十四五”規劃更讓人民充滿新的期盼。未來五年,聚焦民生熱點、直擊民生難點、化解民生堵點,“發展為了人民”依然是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的目標。
強化擔當,開創新篇。“十四五”規劃,將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民生之路,最根本的還是要靠發展經濟。這就要求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要有堅韌的擔當精神,增強干事創業的本領,以創新的觀念、開放的思維干在實處,為“十四五”規劃和發展增添新動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筑牢堅實基礎,為奮進中的新時代開創新的篇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的一次重要會議,具有里程碑意義。
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黨和國家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沉著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統籌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增長好于預期,人民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因此,更加堅定了只有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開拓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
會議在全面總結我國“十三五”取得成就的同時,也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要以此次會議為契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決心,科學謀劃,對照目標任務,定向分析、科學查找,強弱項、補短板,強化責任擔當,增強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不斷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深化民生保障領域體制改革,在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沿著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有效供給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創新。積極適應和引導不同社會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民生需求,在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上邁開新的步伐。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公益事業,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社會消費預期,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良性循環、相得益彰,全面提高我國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 2020“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十四五與青年心得感悟范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