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讓我們想一想,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一切的衣食往行及生產、生活有哪一樣離得開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地球并不是有我們生存,還有很多很多的動物植物,所有生物的生存,又有哪一樣離得開地球上的大氣、森林,海洋、河流、土襄、草原呢?地球就是由所有的生物組成了錯綜復雜而關系密切的自然生態系統,這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
然而,就是這樣供人類生存的環境,卻總是被人類自己所破壞。人類把文明的進程一直滯留在對自然的征服掠奪上,卻從來不曾想到對哺育人類的地球給予保護和回報,我們人類在取得輝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時,對自然的掠奪卻使得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滿目瘡疤,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活動的增多,也對環境造成沖擊,給環境帶來壓力。
地球上人類、生物和氣候、土壤、水等環境條件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就好比我們人體的各個器官、各種機能之間都是需要保持平衡是一樣的,你想想,我們人類身上的某個器官壞了,人就會生病,就會痛苦不已,其實地球也是如此,一旦失去了生態平衡,便會產生種.種不良后果。因為人類的侵害,如今地球面臨了很多的環境問題,比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有毒廢棄物,野生生物滅絕,以及大氣、水污染等等,這些都是令人類頭疼不已的事情。
我的演講完畢,相信大家!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__班的學生,我叫__,今天我的演講主題是:“愛護環境,從我做起”。
不知道大家對我們現在的校園環境乃至地球環境滿意嗎?都說人類是地球環境的最大破壞者,而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初中生,難道我們經過被灌輸過那么多愛護環境的思想,但是最后還是要變成破壞環境的那一類人嗎?我有時候真的特別不能理解,有的同學,在哪吃完東西,包裝盒包裝袋就扔在哪,他甚至連四處看一下哪里有垃圾桶的這種想法都沒有,其實有個垃圾桶就在離他不到二十米的位置;有的同學,在體育課的時候,拿著掉在地上的樹枝,就會用力把樹上的樹葉都給薅掉,然后看著光禿禿的樹枝好像特別有成就感似的;有的同學,下課無聊的時候就喜歡去學校的草坪玩,在上面踩踏、躺著,把插在草坪上的“別踩我,我也會疼”警示牌,直接是視而不見……這樣的情況還有特別多,我特別不能理解這是個什么心理,雖然這類在我們學校占少數,但是為什么就是不能杜絕了,為什么他們的心里都一直沒有愛護環境的概念呢?最讓我覺得心痛的是還是這件事,我們學校學生會的自發了一場清理校園垃圾的活動,我也是其中的成員之一,我們在自習課的時候,拿著大垃圾袋、鉗子就開始在學校到處開始找垃圾,但是你們知道嗎?我們的確是找出來很多的垃圾,但是大部分都是在我們平常都看不見的地方,比如一些磚縫里、籃球架底座里面、男女宿舍后面、道路兩邊的灌木中當中……我真心的希望大家不要在做這樣的事情了,真的好好的重視下環境吧,地球媽媽已經是傷痕累累了,她已經承受不住,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去傷害她了。
在此我呼吁大家,以后開始節約資源,不管是水、電、還是紙張都要節省著使用,其實我們想省的話,都是可以省的,這點我知道。我們上下學能選擇低碳出行就低碳出行,咱就別給大氣層壓力了。垃圾真的不要再隨便扔了,它們在磚縫、在灌木叢中真的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它會一直存在。難道大家不想自己走到哪都是鳥語花香、干干凈凈的嗎?不想每個晴天都是藍天白云嗎?不想河流是清澈見底的嗎?我們是地球上的住戶,這就是我們的家,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對她好點呢,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當我們看到有別人在污染環境的時候,我們也理應去制止,讓我的“家”重新變得美好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保護校園環境,促進校園和諧》
環境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理解,譬如在作家眼里,環境是心靈的港灣;在畫家眼里,環境是靈感的源泉;在教育家眼里,環境是塑造人類靈魂的搖籃。然而,盡管不同的人對環境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環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
校園是傳播社會科學知識、塑造人類文明的神圣殿堂,是我們全體師生共同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場所。校園環境衛生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同時,校園環境衛生也是一個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學校對外形象好壞的一種直觀反映。
當我們在綠樹成蔭的校園中漫步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當我們在整潔優雅的環境中學習時,一定會倍感心情舒暢。優美的環境,讓我們懂得珍惜,學會愛護;優美的環境,讓我們知書達禮,更加文明;優美的環境,讓我們學習進步,道德高尚;優美的環境讓我們學會謙讓,學會做人。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我們共同沐浴著陽光,吸取著營養,享受著一種愉悅、和諧與安寧的校園生活。
然而,在我們美麗、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卻時常還能看到一些不和諧的場景:如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同學將垃圾隨意地丟棄在教學樓、公寓樓的樓道里,甚至還有一些缺德的同學還將垃圾塞進教學樓樓道消防栓的集裝箱里,高高臵于公寓樓、食堂樓樓道的窗臺上,給我們的清掃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再如我們同學課后去校店買瓜子、烤熱狗,你們是否已經注意到往日潔凈校園里已是布滿了遍地的爪子殼、小木棒,它們散布在公共區的彩板隙里同樣給我們的清掃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還有我們部分同學違反學校規定把快餐盒帶進校園、違反規定把飯菜帶出食堂進入教學樓、進入寢室,他們便隨意地把快餐盒、剩飯菜丟棄傾倒在衛生間、窗臺外,倒致衛生間管道堵塞嚴重影響他人正常生活,嚴重威脅他人心身健康!
然而,我們感到幸運的是學校為了給全體師生打造一個美麗而清潔的校園成立了一個特殊的學生組織——衛生監察隊。當我們漫步在校園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工作的身影,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組織崇高的信念,為了學校的衛生工作的發展無私地奉獻著,他們是我校衛生工作中的勇士,是我校衛生工作的先進典型和優秀代表!我希望這一組織能以自已行為影響一屆又一屆的崇文學子,期待我們這一組織能順應世界環保潮流,與時俱進爭取更大的發展。
同一片藍天,同一個校園,美麗而整潔的校園環境是我們每一個崇文人共同學習、生活的必備條件,優良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每一個崇文人的共同努力與無私奉獻!當你想要隨意亂扔垃圾時,請你告訴自己:你扔掉的不僅僅是一個垃圾,你扔掉的更多的是一種文明、一種道德、一份良知!你踐踏的是全體崇文人維護良好校園環境、促進校園和諧的共同準則,你的不良行為必將受到全體崇文人的共同譴責與強烈憤慨!
老師、同學們,不一樣的環境鑄就不一樣的輝煌,蓬勃發的崇文中學更需要一個和諧、安寧、清潔的校園環境來保駕護航,讓我們全體師生共同攜手努力打造不一樣的環境,實現新的輝煌!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學校提倡我們要做一個四有少年,第一點是“心中有祖國”,這也就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祖國就應自己來保護,其中包括保護環境。在學校中,有許許多多的事情感動著我,其中一件事讓我印象最深刻。
那一天早晨,太陽剛從東邊升上不久,我和我的同學小朱吃過早餐,去往教室的方向。在途中,我看見一位六年級的哥哥隨手把糖果紙丟在地上。我沒去管,則繼續往前走。我轉身跟小朱同學聊天的時候,我發現他手上竟然握著那個掉在地上的糖果紙。
我站在小朱面前,不解地皺著眉:“你為什么要去把這塊垃圾撿起來?為什么不去叫那位大哥哥撿起來呢?”
小朱不緊不慢地把垃圾丟到垃圾桶,對我說道:“學校是我們的家,如果我們不僅不主動去保護環境,還視而不見,那我們實在有愧為東華學子。我主動去拾起紙片,不是因為我對破壞環境衛生的行為持容忍態度,而是我想用我自己的行動,去做出一個文明典范!有家才有國,我們祖國的美麗,需要每一個人去主動維護!”我聽到小朱的言語如此有分量,看到他的眼神如此堅定,他的形象,在我心底慢慢高大,高大……
是呀!我們不僅不能亂丟垃圾,也應該要主動把別人的垃圾舉手之勞地撿起來,做一個“心中有祖國”的少年!
地球屬于我們人類,屬于我們大家,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從我做起,從人人做起,保護好環境,愛護地球!
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__班的__。今天我站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愛護校園,保護環境》。
學校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我們播種夢想、收獲希望的地方。我們的校園綠樹成蔭,有如蔭如蓋的紫藤蘿長廊,四周環繞著星羅棋布的小花壇,隨著季節的變換,盛開出不同的鮮花,呈現出不一樣的美景;我們的教室窗明幾凈,桌椅整齊地排列著。在郁郁蔥蔥的校園里,不僅有濃郁的書香氣息,還有蓬勃的青春活力,校園就是我們的第二個家。在這美麗的環境中,我們呼吸著新鮮空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但是,有一些同學卻不能好好愛護自己的這個家。總有幾個袋子、紙屑、易拉罐被隨意的拋出,掉在某個角落里、小路邊;總有不安分的手要去采摘花壇的鮮花、有不安分的腳去踐踏草地的小草;吃完串串后的竹簽扎在了樹上;倒垃圾的同學將垃圾漏出到路上,卻并不隨手去撿起來。還有其他類似的行為,雖然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動作,但卻破壞了校園的環境,破壞了同學們學習的心情。而那幾片零星的垃圾,又要有多少同學花多少時間去撿拾,原本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卻給其他人帶來了莫大的影響,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讓自己的行為更文明些,更得體些呢?
記得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外國人走在中國的大街上,正好看見一位中國青年隨手扔了一個塑料空瓶,外國人趕忙走上前去撿起來丟進了垃圾桶。這一扔一撿之間,將國人的道德素養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不能像故事中的青年那樣,把垃圾隨手亂扔,那樣,我們丟掉的是文明,失去的是品德。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應該多做有益于環境的事,有益于國家的事,做一個美好校園的守護者。合肥是全國文明城市,作為一名小市民,我們也應該為我們城市的今天和明天添磚加瓦。
各位同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能僅靠老師的提醒,同學的監督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更應該做到自覺遵守規章制度,提高我們的環保意識,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愛護我們的校園環境,共同營造更美好的校園!
謝謝大家!
保護環境演講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