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管仲曾經說過:“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所謂善氣迎人,那便是不卑不亢、有禮有節,讓別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一個“禮”字,貫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孔子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后來中國成為了著名的禮儀之邦,臣子對君主的禮、孩子對父母的禮……這些禮儀讓人成為有德之人,成為堂堂大丈夫,成為君子。
想當年鄭和七下西洋,他的艦隊雖然人數眾多,武器也十分厲害,但我們中國的使者給西洋小國的只有幫助和給予,友善地,親切地和這些弱小的國家進行交流。后來葡萄牙的殖民者來到這片土地,樹立一根柱子意示主權,但他不知道——中國的艦隊曾來到這里,早在他之前立下一座豐碑——一座代表友善與和平的豐碑。
時光飛逝,日月如梭,這個禮儀之邦走過了數千年的歲月,走到了今天。而禮儀呢?我們那些古老的禮儀呢?它們是否被遺忘,被遺忘在漫長的風風雨雨之中?今天的許多人,對于我們禮儀之邦的傳統,似乎已經不再記得。而今,請、謝謝、你好等文明用語少了,粗話臟話多了;盡孝的子女少了,對老人財產虎視眈眈的年輕人多了;馬路上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少了,亂闖紅燈亂插隊的狂徒多了;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公仆少了,只顧撈錢不知廉恥的貪官多了……
禮儀之邦的禮儀,究竟還要不要呢?
其實,那些陳舊的、古老的禮儀,在今天同樣重要。忠、孝、仁、義、信,在現在這個時代,難道就不通用了嗎?雖然現在沒有了君主統治,但我們仍然要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努力學習;雖然現在沒有了“父為子綱”的倫理,但我們仍然要孝敬父母,為養育我們的人分憂;雖然現在我們不用仁善來收羅人心,但我們仍然要有一顆仁愛的心,真誠的向他人獻上一份善意;雖然現在沒有誓同生死的交友之道,但我們對朋友仍然要講信義,將朋友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去完成。
有些人說禮儀是繁文縟節、是虛偽,的確,這樣的問題確實存在。有些儀式,程序等等,內容都是千篇一律,卻要人們去認真施行。這樣既無益于人,又浪費時間,對于這些,我也是不贊成的。
但是真正的禮儀是發自內心的,是一個人憑良心做出來的事,是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不說多么深遠的影響,就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能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
以前我不喜歡跟陌生人同乘電梯,如果人離得遠了,就任由電梯門自己關上。可是有一次,在我眼看電梯門快關而狂奔過去時,電梯內的人卻無動于衷。電梯上去了,我氣憤憤地等了許久,才乘上了電梯。在惱怒的同時,我忽然想起,在被我關上的電梯門外,站著的人一定如我這般心情。于是,我愧疚了,以后的日子里,我關電梯門前總要聽聽有沒有人聲,有沒有急趕而來的腳步。我常想,只要每個人都這么做了,就能為別人帶來一份方便,舍了自己幾秒鐘的時間,為人創造一份舒心,難道不值得么?
我們的中國是禮儀之邦!生活在禮儀之邦的人民,應該為之驕傲,應該將禮儀之邦這個榮譽發揚光大!我們不必惺惺作態,顯得自己有高風亮節,我們只要多為別人想想。在擦肩而過時,互相微笑問好;在爭辯時,學會說話給對方留些余地;在長輩有差遣時,理所應當地幫助……
禮儀,其實很簡單。不是虛情假意的行為、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講。禮儀,只不過是多為別人著想,讓自己的行為使別人感到快樂。這,就足夠了。
讓今天禮儀之邦的人們,為這個稱號增光添彩,我們要告訴世界——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美譽,永遠不變!
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賀并且歡迎我們在座的各位同學,踏著秋天的腳步,意氣風發的邁進我們盤龍中學的校門。相信每位同學心中都有了自己新的目標,同時也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拼搏、勤奮進取。然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及禮儀規范是實現目標的前提保證。荀子云:“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翅膀。今天老師就從學生應有的儀表 、課堂教學禮儀 、學生在校內外的禮儀 、男女同學接觸的禮儀 和集會禮儀這五個方面來跟同學們談一談中學生應當做好的禮儀。
一、中學生應有的儀表
(一) 儀容儀表
儀容儀表基本要求:整潔大方,樸素得體,符合中學生身份。
1、 男同學不得留長發,不得剃光頭,不得染發、燙發,做到前不掃眉、旁不遮耳、后不著領,不留怪發型。
2、 女同學要求不涂脂抹粉,不畫眉毛,不畫眼圈,不抹口紅,不得涂指甲油,不得披頭散發、燙發、染發,不梳怪發型。
3、 不得佩戴耳環、項鏈、戒指、手鐲、手鏈等飾物。
4、 不得穿拖鞋進入校園,女生不得穿高跟鞋。
(二)儀表舉止
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的儀態來判斷他的品格、學識、能力和其他方面的修養程度。
儀態舉止包括:站、坐、行的姿勢,與人交談的態度、說話的聲音、風度氣質、行為動作、面部表情、衛生習慣等等。
1、正確的站、坐姿態和雅致的步態“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所謂“站如松”,就是站得要像松樹一樣挺拔。
所謂“坐如鐘”,即坐得要像鐘那樣端正。不要前俯后仰、搖腿蹺腳、蹺二郎腿、兩膝蓋分開、把腳架在別人的椅背上或放在自己的椅子上。 所謂“行如風”,即走起路來像風一樣輕盈穩重,有雅致的步態。走路不要前俯后仰,左右擺晃。
2、穩重得體的動作,優雅適當的手勢⑴路上行走,必須靠右行,不能走中間,途中遇到領導、老師、熟人,應熱情點頭示意,禮貌地打招呼。
⑵領導、老師到教室、寢室時,學生應禮貌地打招呼、讓座。 ⑶上下樓梯,過狹窄通道,遇到領導、老師、老年人,應主動讓道。
⑷打水、洗刷、曬衣服等應“先人后己”,禮讓三分。不要爭搶龍頭和曬衣線。
⑸與人交談時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手勢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大。要給人一種優雅、含蓄、彬彬有禮的感覺。
⑹克服“冒冒失失”的行為。
3、優雅的風度氣質,自然隨和的態度氣質難以改變,但風度、性格是可以塑造培養的。作為男同學,應使自己具有“陽剛之美”,即風度穩重,動作有力度。“剛”不等于“野”,如果男子漢說話過于隨便、粗野、驕橫,在公共場所,敞胸露懷、歪戴帽子、身穿汗衫、背心或打著赤膊、腳穿拖鞋、吹口哨,就會給一種“二流子”,缺少文化教養的印象。作為女同學,應使自己的氣質風度“優雅得體”。同人交談,要莊重謙遜,在大庭廣眾之中,態度要大方自然,切忌表情過分,過分大笑這些都是有失風度的。男女同學在都不要太隨便,應自尊、自重、自愛。
4、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應做到“五”:即勤洗澡、勤換衣褲、勤理發、勤洗手、勤剪指甲。
二、課堂教學禮儀
學生應在預備鈴響前進入教室,準備好課業用品,靜侯老師到來。學生因特殊情況,上課遲到了,就要注意舉止的文明和禮儀的周到。
1、在教室門口先喊“報告”。如教室門關著,那就應是輕輕叩門;在得到老師允許后,才能進入教室。
2、要向老師說明遲到的原因,說話態度要誠實,得到老師諒解和允許后,方可入座。
3、走向座位時,速度要快,腳步要輕,動作幅度要小,盡量不要發出太大的響聲,更不要有任何滑稽可笑的舉止。坐下后,應立即集中注意力聽講。
正確回答老師的提問,也是遵守紀律的表現。
1、學生如要回答問題,應先舉手,并要在老師點到自己的名字時,方可站起來答題。
2、回答問題時,站姿、表情要大方,不要故意做出滑稽的舉止引同學發笑,說話聲音要響亮、清晰。
3、對提的問題答不出,也應先站起來,再用抱歉的語調實事求是地向老師說清楚,不要不站起來。
4、在別人回答時,不應隨便插嘴,別人答錯了,也不應譏諷嘲笑,自己能答,可舉手。
三、學生在校內外的禮儀
●學生在宿舍中的禮儀
寢室是反映學生精神文明和禮儀修養的一個窗口。對住校的學生來說,因為寢室是他們主要生活環境之一,它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和反映出這些學生的文化修養和思想修養所以在寢室要注意如下禮儀:
1、保持寢室內外的整潔,要每天打掃寢室。不要在寢室內外亂拋瓜果、紙屑、亂倒飯菜。
2、被褥要折疊得整齊美觀,并統一放在一定位置上。
3、衣服、鞋帽、口杯、水桶等,要統一整齊地放在規定的地方。
4、換下的臟衣服、臟鞋襪要及時洗和晾干,未洗前不要亂丟。
5、寢室內外的墻壁嚴禁亂寫亂畫,嚴禁張貼,要保持干凈。
6、嚴禁私安、私接電源和使用吹風機、用電爐燒水等。
7、嚴禁在宿舍區隨地大小便,嚴禁向樓下倒水。
●學生與教師間的禮儀
(一)師生校內外相遇
1、學生與教師相遇,通常學生應主動先向教師招呼,道聲“老師早”或“老師好”。
2、在校外和老師相遇時,學生應主動向老師行禮問好;乘車遇見老師時,學生也應讓老師先上車或者讓座。
3、在進出的門口、上下樓梯時和老師相遇,學生應主動招呼,請老師先行。
4、老師來家訪問,學生應熱情迎接,主動向家長介紹老師,同時請老師坐,給老師倒茶;為了便于老師和家長交談,學生應暫時回避;當老師離開時,學生應熱情送別。
5、畢業后,遇到老師,也要主動熱情地向老師問好。同學們現在上初中了,再過幾天就是9月10號什么節?同學們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應給你們小學的老師道一聲節日快樂。使老師感到欣慰,感到自己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
(二)師生談話學生與教師談話,應注意如下幾點:
1、和老師說話時,學生應主動請老師坐。若老師不坐,學生應和老師一起站著說話。
2、學生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應姿勢端正,不可東張西望,應認真地聽老師說話。
3、如果老師說的話,學生感到不理解,或無法接受,并有不同看法,可不必隱瞞,應謙虛而誠懇地向老師請教,直到弄明白為止。
4、對于老師的規勸和正確的批評,學生應愉快地接受,而且態度要謙虛,決不能當耳邊風。即使老師態度較生硬、急躁,也不應計較,更不能嫌煩抵觸,而要想到這是老師在關心幫助自己。
5、學生不能在辦公室久留或亂翻老師的東西,不可影響其他老師的工作。現在有些同學隨意進出辦公室,連報告都不叫,這是缺乏修養表現。
四、男女同學接觸的禮儀
1、異性同學間,特別應注意以禮相待,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幫助。不能互起綽號,不能講粗話、臟話和庸俗的傳聞,不能久久凝視對方,不能打打鬧鬧。對異性同學的容貌、身材和衣著,不應評頭品足;對異性同學的弱點、缺點或殘疾,不可嘲諷、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2、對異性同學不宜過分親昵。男女同學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成長的青春期,雙方往往都會產生對異性的好奇和興趣,但由于年輕,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對社會的了解和對生活的理解又較淺薄;同時,感情也最易沖動。在這種情況下,異性同學過分親昵,就可能導致早戀,使雙方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受到影響。
五、集會禮儀
1.升降國旗時,要肅立立正,行注目禮,直至升降國旗完畢。不自由走動,不嬉鬧談笑和東張西望。
2.唱國歌時,態度要嚴肅,聲音要整齊響亮。
3.學生參加活動集隊時,要靜、齊、快,不勾肩搭背,不任意談笑,要提前到達集合地點,以保證集會準時開始。
4.進入或離開會場要服從指揮,注意秩序,不一哄而上,不爭先恐后,以免造成擁擠堵塞和防止事故。
5.集會中應注意遵守會場紀律,不隨便走動或發出聲響,不做破壞會場氣氛,影響集體榮譽的事。
6.在集會過程中,學生應提前落座,恭候報告人到來。當報告人到來時,會場應立即安靜下來,并報以熱烈的掌聲。在報告過程中,每個同學應端坐靜聽,不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不打瞌睡,不無故中途離席。報告人說到精彩處應鼓掌表示贊同,報告結束,也應以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以表示感謝。
同學們,今天老師就這五個方面給大家談了談中學生應該做到的禮儀,“文明”其實并不遙遠,我們身邊都是“文明”,就讓我們從身邊簡單的文明做起,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真正做一個文明的中學生。大家有沒有信心做到?我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一定會營造出一個更為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文明校園。謝謝大家!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遵守的最低道德標準。對于一個人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養和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文明禮儀是一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在古代理論中,大多以禮為天下先,強調以禮治國,以禮治家。有些書比如《禮記》,《論語》等。有一些名言,比如“人有禮貌,就安全;當他們粗魯時,他們是富裕的;當他們有禮貌的時候,他們是巨大的;當他們有禮貌時,他們是健康的;當他們有禮貌時,他們是和平的”,這都證實了這一點。古人仍以文明禮儀為主導,但我們更應該重視文明禮儀。
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歷來被譽為“禮儀之邦”,作為其中一員,我們應該努力弘揚祖國的這一特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
文明禮儀是人不可或缺的,就像孔子說的“不學禮儀,受不了。”
當我們坐在公共汽車上時,我們應該給老人、孩子還是有需要的人讓路?我們在校園里遇到老師同學,是要致敬還是點頭致意?當我們看到路邊的垃圾碎片時,是不是應該彎腰,伸出手,撿起來,然后扔進金色的垃圾桶?當我們遇到殘疾人時,我們應該向他們伸出援手,幫助他們過馬路還是帶他們去目的地?
文明不是一兩天就有的,應該是你的好習慣。看到人行道上有香蕉皮,你主動撿起來扔進垃圾桶。我覺得你成就了“文明”二字;在公共場合,說話盡量小聲,不影響別人,即使人多也不會推拉。嗯,我覺得你又做到了“禮儀”這個詞。文明禮儀就這么簡單。
如果你忘記了知識,你就不是一個失敗者,因為知識是可以重新學習的;如果你花光了所有的錢,你不是一個失敗者,因為錢是可以賺回來的。但是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是徹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人無禮,事無禮,國無禮,不安分。”當我們學習文明禮貌時,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口頭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中貫徹執行。文明禮儀,從我們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真正把文明禮儀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文明禮儀真正與我們一起成長。
各位同學:
我給大家講一個親眼所見的事:上個星期六,我和你們的師母正打算從學校乘車回家。來到一輛出租車前,你們的師母見車內坐著四個留著黃發、正在抽煙的小青年,折回來看了看車牌,又看了看我,見我已坐在了車內,才很勉強地上了車。同學們說說,這是為什么?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就是通過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周圍人一個固有的形象。看見一個外表樸素、舉止謙和的人,我們就愿意和他親近;看見一個染著黃發、滿嘴臟言的人,我們都避之唯恐不及。這說明,我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選擇我們的交往對象。
其實,一個人內在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都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在外表的穿著以及行為習慣上。如果你不想大家唯恐避之而不及,而想讓大家都愿意親近,那么,你就得培養自己的文明習慣,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人。
今天,我們大家來到學校學習,不僅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做人的道理。有句話說,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廢品。這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有問題,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危險品了,那誰還愿意同一個危險品在一起?可見,我們每個同學都要不斷培養自己的文明習慣,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變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文明人。
可是,有許多年輕人,整天不學無術,卻專門干一些為大家所不齒的事情,還自認為是時尚,是開放。__年我曾寫過一段話送給我即將畢業的學生:“開放,是思想領域的束縛被徹底解除,而不是追腥逐臭的托詞;保守,是意識形態的固步自封,而不是背叛師長的借口。現代社會,誘惑多多,誰能自覺抵制誘惑,誰就能做個成功的人。”可見,持這種看法的人其實是最糊涂的人,最落后的人,最沒有出息的人!
大家都知道,現在在學生之間,比吃比穿的有之,好吃懶做的有之,污言穢語的有之,抽煙喝酒的有之,結伙斗毆的有之,甚至偷盜搶劫、巧取豪奪、殺人放火的都有之。你們說,我們到學校來,就是為著使自己越來越壞來的?如果我們不到學校讀書,我們只是有些愚昧,而到學校接受了幾年教育,我們卻變得很壞,甚至墮落成社會的累贅、渣滓,那我們要花那么長的時間干什么?豈不是做了無用功,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現在,大家坐在這個教室里,都多了一個稱謂:知識分子。過去,我們的先人一看到讀書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分子,就會恭敬起來。我們已經或正在贏得許多人的尊重。以前在農村,只要哪里有個知識分子,哪里就好像什么事都有了主心骨,大家會異口同聲地管他叫“先生”。可以說,一個讀書人,就是大家的偶像。
同學們,你們回家以后,能成為村里人的偶像嗎?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努力上進,不斷培養自己的文明習慣,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文明人,那我們的言行就能影響我們周圍的人,我們就成為了文明的傳播者。將來,大家分散在各個崗位、各個地方,那里就有了文明的種子,你們身上文明的光環就會不斷發散開去,我們這個社會就會不斷走向文明……
愿每個同學都成為文明的傳播者!愿每個同學身上文明的光環不斷發散開去!愿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走向文明!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學院附中的學生董詩婷,我演講的題目是《文明禮儀在我心》。
文明是一陣清風,爽朗了人們的心情;文明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前程的光明;文明是一場春雨,滋潤了干涸的心靈!
文明在哪里呢?同學說:“文明在學校的宣傳欄里。”爸媽說:“文明在圖書館的每一頁紙上。”歷史學家說:“文明在幾千年前的希臘羅馬。”而我一個朝氣蓬勃,自信自強的中學生卻要說:“文明在我心中!”
文明就在我們心中,我們常把文明看得那么神圣,那么高貴,那么遙不可及,其實文明離我們很近,近的觸手可及。當你走在大街上,看見有人扶老人過馬路的時候;當你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個天真的孩子把車位讓給老奶奶的時候;當你站在公園里,看到有人主動把牛奶盒放進垃圾箱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都是文明!文明,有時只是一個手勢,有時只是一個微笑,有時就是一張紙的厚度!
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一種美,飄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壘下,這是一種可以吸引靈魂的美,發自內心的美,更是我們現實社會的一種修養,一種道德,一種素質!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有責任把文明傳遞!在學校,我們應該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在家里,我們應該孝敬長輩,感恩父母;在公共場所,我們應該舉止文明、輕聲細語;我們還要愛護花草樹木,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生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帶動我們身邊的人,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使我們的“家園”更加美麗!
文明,似一顆溫暖幸福的種子,由一邊傳到另一邊,直到沸騰了整個世界;文明,似一朵奪目絢爛的花朵,由這邊綻放到那邊,直到美化了整個世界;文明,似無處不在的細菌,由一個人傳至另一個人,直到覆蓋了整個世界!讓我們與文明同行,文明就在我們心中!
我的演講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