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就是勤勞和簡樸,指厲行節儉,反對鋪張浪費,珍惜勞動成果,有錢有節制,不鋪張浪費;要自己動手創造早財富。諸葛亮說過一句話:“靜以修身,儉以美德。”這不是正體現出節儉對于提高中華民族自身道德修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每一食,便念莊稼之艱難;每一衣,便思紡織之辛苦。”勤儉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美德!是對自己的子孫后代的負責。讓勤儉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避免生活中許多資源浪費的行為,其實只是舉手之勞,生活告訴了我們:節約不是省錢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智慧。中國是擁有5020__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倡導勤儉節約,孔夫子把“勤儉”和“溫良恭讓”一同列入基本的道德準則。周恩來和革命家們勤儉節約的故事眾所周知,成為美談,影響至今。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提高;許多人忘了優良美德。晴朗的日子,教室總開著燈;涼爽的天氣,電扇竟還運轉著;洗手間的水龍頭滴滴答答的躺著水,來來往往的人視若無睹;飯盒還剩一大半飯菜。。。。。。
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不愁吃穿,經濟富裕了,科技發達了,難道那樣就以熄滅“勤儉”明燈了嗎?如果每天少開一個小時,日積月累可以生寫多少電,供貧困孩子上學?如果我們伸手擰緊水龍頭,日積月累可以省下多少噸水?可以讓多少缺水地區輸入多少水?如果我們“粒粒皆辛苦”,又有多少人吃上飯?……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勤儉節約是美德》。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樣的傳統和美德,才能生生不息、興旺發達。勤儉節約還是我們國家的建國方針。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毛澤東主席就說過:“要使我們國家富裕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正是這一方針,才使我們年輕的共和國醫治了幾十年戰爭的創傷,甩掉了一窮二白的帽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出現了一種比闊斗富的不良現象,把勤儉的美德當成“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了以鋪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在我們身邊也屢見不鮮。例如:有些同學洗了手不關水龍頭,讓水龍頭的水嘩嘩長流;教室里人去燈不熄,“外面陽光燦爛,室內燈火通明”的現象時有發生;垃圾桶里還可以用的作業本、紙、鉛筆、橡皮、還沒吃完的水果、點心、牛奶,食堂里每天午飯后倒掉的剩飯剩菜……還有好多同學亂花零用錢,買零食,買玩具,挑吃挑穿……
同學們,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確實在不斷增長,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斷改善。但是,和世界上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還很落后,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是比較貧窮落后的。在城市里,許多下崗職工家庭靠社會救濟金生活;在西部落后地區,還有許多人為解決溫飽問題而辛苦奔波……我們國家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比闊斗富的時候,勤儉節約的美德不能丟!
“勤儉”是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只有勤奮才能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節約才能珍惜勞動成果,兩者相加,勞動者創造的成果才會越積越多,社會才能發展進步。反之,則是社會衰敗,文明倒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節儉敗由奢。”歷史上多少人,貧困時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終于成就大事;又有多少人富貴時驕奢淫逸,使千萬家財、百年基業毀于一旦。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即使國家足夠發達了,我們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儉節約的美德也不能丟!
同學們,今天,我們講節約,其意義已經不是物質上的克勤克儉,而更多體現為一種品德,一種可貴的精神,體現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作為一種民族精神,勤儉節約的美德更不能丟!
同學們,《憫農》這首古詩相信大家都知道吧?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吟誦好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可見糧食多么來之不易啊!我們的爸爸媽媽掙錢來供養我們,也是很不容易的事,他們得起早貪黑,辛勤工作。
同學們,讓我們從節約一分錢、一滴水、一度電、愛惜一粒糧食這些小事做起吧!將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大家好!今天我在這兒要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猶記得我剛踏入小學的大門,老師就教我們背誦了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老師就教我們要勤儉節約!
千百年來,勤儉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李商隱有句名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是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
有同學會問:“勤儉節約,我能做什么?”答案很簡單: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回想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注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而事實上,往往是我們在不經意中造成了諸多浪費。許多紙張只寫了幾個字就扔進廢紙簍;陽光明媚的日子,教室里還亮著電燈;吃完飯,地上到處灑落著米粒;洗完手,衛生間水龍頭依然滴滴答答地響著,有時甚至還聽到嘩嘩的流水聲……其實稍加注意,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我們卻忽視了這些細節。為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關鍵是我們的腦中沒有節約的意識,更沒有將節約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并形成一種觀念。
同學們,勤儉節約不是一時的、而是永恒的話題。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身邊不經意的小事做起,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讓節約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一人一小步,將會帶動社會發展一大步!只有我們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節約,我們才能節約資源,也只有時時處處從我做起,我們的地球家園才會永遠美麗富饒!同學們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節約型校園、節約型家庭而努力吧!
謝謝大家!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小小一粒米,來之不容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每一粒米里都包含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可在生活中,浪費糧食的事情時有發生,就連我也不例外。
我認為,糧食那么多,浪費一點沒關系的。可是,當我在電視上看見一個公益廣告時,我的想法改變了。廣告上講的是——我國現在有二億的貧困人口,我看見孩子們那可憐的眼神,我心中不忍浪費了。
我國現在有十三億多人口,如果每人浪費一粒米,那么就要浪費十三億粒米,那是一個多么巨大的天文數字呀!所以,我們要珍惜寶貴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奶奶已經做好了豐盛的晚飯,我當時饑餓的難受,看見有這么多好吃的,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過了一會,我吃飽了,但是碗里還剩下許多。奶奶對我說:“快,把剩下的吃完,不要浪費糧食。”我不經意的回答:“現在糧食這么多,浪費一點沒關系的。”可奶奶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雖然現在糧食很多,但是還是不能浪費,像我們小時候,糧食很貴,我們天天都餓肚子,只有過年才能吃頓飽飯,你們現在有這么多的糧食,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聽了奶奶的話,我羞愧難當,馬上就把剩下的飯菜全吃光了。
最后,我再一次聲明,我們要珍惜糧食,杜絕浪費。珍惜農民們辛勤耕作換來的糧食,我們要尊重他們的勞動!只有這樣才能給我們的后代做好榜樣!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起努力,一起珍惜糧食吧!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雷鋒精神 倡導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是雷鋒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雷鋒精神有許多的閃光點,而作為他所體現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作風,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示范作用。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古有諸葛亮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之訓言;今有毛澤東將“厲行節約,勤儉建國”作為“治國”之經驗。 中華民族正是具有這種精神,才能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然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一些人把勤儉節約的作風拋到腦后。君不見,當前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斗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在我們的身邊,浪費糧食、浪費水、浪費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離開教室時忘記熄燈而浪費的一度電;離開水房時忘記關水龍頭而流走的一滴水;吃飯時不經意間倒掉不合自己胃口的一頓飯菜……放學后甚至大課間,伴隨著鈴聲的響起,許多同學直奔商店,拿著父母的血汗錢,肆意買零食,更有甚者,周日下午抓緊時間上網,平時與同學交往過程中,不比學習比吃穿,孰不知,能粗服劣食而歡喜受之不棄的人,必是有作為的人;能對聲色榮華不著于心的人,才能稱作優秀突出的人。
要知道,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難以繁榮昌盛;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社會難以長治久安;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同樣,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人難以有所建樹。然而要改變這一切的一切,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只需我們一點點的節約意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崇尚節儉,合理消費,做到“以勤養志、以儉養德”,杜絕鋪張浪費,杜絕盲目攀比,做到身體力行,把節約當成“舉手之勞”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讓我們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示范者,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在正中校園蔚然成風。
三月春風溫暖校園,雷鋒精神永存心間。讓我們踏著雷鋒的足跡,為打造一個節約型校園而共同努力!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