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
中華民族漢字,是中華文明之魂,是生命的符號,是先祖以無窮智慧創造的世間獨有的文化傳播工具。揭示人生奧妙、宇宙規律,解讀民族意識,感悟民族和-諧都離不開文字;表明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動物、植物、礦物)以及人與暗物質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智慧的符號來表達。中華民族漢字,她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從形、音、意各方面已臻完善,於點、橫、堅、撇、捺筆劃中蘊含著自然的哲理與警示。各族人民的和-諧與繁榮,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與充滿靈性、象征、詩性的文字息息相關。為了敬惜漢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特向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發出以下倡議:
一、充分認識敬惜漢字的重大意義。敬惜漢字就是禮敬先祖,尊重和繼承民族的創造精神;敬惜漢字就是傳承文明,弘揚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敬惜漢字就是凈化心靈和傳承孝道,傳承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認識學好漢字的重要性。學好漢字,從圣人古訓到先賢名言,從《惜字訓》到佛家經典均有論述。漢字為世間至寶,國之遺產。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貧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學好漢字,必能使人聰明睿智,福壽康寧,現身獲其壽之五福,后裔得伊訓之百祥。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回歸自然、關愛環境的心態,高度重視中華民族之瑰寶——漢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學好漢字,認真領會、準確把握。
三、應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對有漢字的書籍、紙張、物品以及各種印有漢字的袋子等等,均不可亂扔亂拋。切不可以書作枕、作凳、墊物;以報紙當鋪坐、塞墻孔、包鞋包物;以帶字之紙擦物品、當手紙甚至將漢字踩於腳下等。有條件者可建惜字爐,將帶字紙張加以焚化。
四、普愿廣大同仁,大力勸說親朋好友、單位同志,若逢生日、祝壽、婚慶、入學、升職喬遷、開工開業、落成典禮,以及過年過節,不要燃放煙花鞭炮,免得糟蹋字紙獲罪。同時,也希望制造鞭炮的廠家,切勿再用字紙生產鞭炮。
五、不用同音異字,肆意篡改成語、文字;不用貶詞邪意曲解、歪解成語、漢辭作曲藝、游戲供人取樂。這是污踐、詆毀漢字傳承,毀滅中華圣人血脈,罪不容誅。望世人引以為戒,切莫冒此天下之大不韙。另外,不倒貼、倒寫、倒畫漢字;不在污穢、廁所、地面、低洼潮濕之處圖寫和張貼文字。
六、國家提出以德治國,要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為我們倡導敬惜漢字、珍愛帶字紙張,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愛中華民族的文字,正確使用漢字,盡可能避免錯別字,不以拼音取代漢字,同時要嚴禁亂寫亂畫,特別是不在文物古跡上亂題亂寫,保護好國家文物。我們強烈呼:把漢字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以保護中華古國僅存的漢字體系;設立漢字日,以號召全民敬惜漢字;國家應立法,規范漢字的使用與保護。讓漢字這塊人類瑰寶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在工作、在生活的行為當中,以實際行動敬惜漢字,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文明的社會,需要文明的我們。
陽春三月,春風和煦,萬木吐綠,百花盛開,一切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個季節的我們,也特別的活潑好動。然而,我們在活潑好動之余,有沒有考慮過這么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的言談舉止,文明了嗎?禮貌了嗎?
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五千年來一代傳一代。今年,一個對全中國人民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年度,更應該向全世界拿出我們的文明禮儀,發揚我國傳統美德。
在我們高區第二實驗小學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文明禮貌也無處不在,它像綿綿細雨,滋潤著大地,像陣陣微風,吹進人們的心田。同學們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理解,團結友愛,尊敬師長,文明之花常開放在我們美麗的校園。但是在我們的校園中,也還存在著許多不文明的現象。
譬如,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與我們美麗校園極不和諧的白色垃圾,總能聽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臟話,總能目睹到同學之間不該發生的指責與大罵的“唇槍舌戰”。有的同學甚至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給我們生活的空間埋下一顆顆地雷,有的同學甚至不注意愛護公共財物,在白色的墻壁上亂涂亂畫,在嶄新的課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卻是臭名和唾罵,還有的還對“請愛護花草”的警告語視若無睹,為了少走幾步路,隨意踐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條路來,正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使命。如果我們每個同學都能見到老師問聲好,見到同學打招呼,同學之間和睦相處,事事講文明,時時講禮貌,那我們便能生活在一個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別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正如老師們天天教導我們的一樣,只要我們努力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身邊的人,我們一樣可以為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同學們,行動起來吧,從此刻出發,做一個文明好少年。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讓文明禮貌之花開遍我們美麗的校園,也讓文明禮貌之花盛開在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中!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至關重要。雖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潛移默化,潤人心田,德澤后代。
當前國際競爭趨勢日益嚴峻,其背后最深層次的競爭是在文化領域的競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掌握要義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構建社會新風正氣、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普通群眾全面深入地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蘊含的信念、智慧內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認同、尊重、踐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然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地背誦幾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歷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價值體系、精神實質,否則就難以弄清它的意義所在。
毋庸諱言,對于普通群眾而言,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內容廣泛,思想深邃,可謂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領域文化之間以及同一領域文化內部一直處于不斷發展融合的過程。就中華文化整體而言,從大的方面講是儒釋道三家相互融合發展的產物,但仔細考察,先秦時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單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時期的儒學在千年演變過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斷被先哲圣賢結合時代特點闡發注釋,先后經歷了玄學、理學、心學、漢學等不同發展階段,形成眾多學派,產生眾多思想觀點。可見,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由于語言的障礙,普通群眾閱讀傳統文化的載體——經典文獻,已感到困難重重,以至于難以直面傳統文化,難以直達古人心靈,難以領略經典的風采和思想的玄妙。當代普通群眾閱讀經典文獻,一是靠白話文翻譯,然而一些古文所蘊含的詞義和哲理很難用現代白話精準體現,在文白轉換之間,經典中的一些精微之處往往被翻譯得平淡無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當代人的解讀。這種解讀難免會融入個人的閱歷、知識、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嚴守原典這條“紅線”,就容易過度闡釋議論甚至戲謔影射,把“經”念歪了。
再次,傳統經典文獻本身的書寫體例無疑也增加了理解難度。無論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是道家的《道德經》,抑或其他諸子百家著作,其體例多為語錄體或散文體,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書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體系和內在邏輯,閱讀起來似有霧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論語》的核心概念,出現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對象,孔子對“仁”的含義回答不盡一致。如不進一步深入研究,僅閱讀文本很難弄清“仁”的具體內涵。
清代學者彭端淑在《為學》中說:“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也;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普通群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勤于學習是基本規律,但更要善于學習,掌握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不能同于專家學者的專業研究,否則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會望而卻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號上。
大處著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謂“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這種核心要義是指長期以來被中國人民、中國社會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們心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有“大學”與“小學”之分。“大學”也被稱為“德性學問”,重在心性之學、德行修養、人格塑造;“小學”也被視為“文獻學問”,重在考據,研究文字、訓詁和音韻。前者強調“尊德性”,后者強調“道問學”。兩者既相互爭辯又共同推進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但對于當下普通大眾而言,傳統文化的意義主要在于“大學”而非“小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首要側重于其所蘊含的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
化繁為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繁多,但核心在于儒道兩家。學者夏海在《國學要義》中指出,在短時間內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抓住了儒道經典和概念,就基本建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四梁八柱。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本源,是最有價值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經典有《老子》《莊子》和“四書”;概念是人們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認識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包括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等。學習經典要注重原著的學習。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有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釋經典的書都比不上原著本身。不讀原著,只讀別人詮釋注解的東西,恐怕皓首窮經也難識傳統文化的真面目。閱讀經典可先從閱讀權威注解版本入手,如楊伯峻的《論語譯注》、陳鼓應的《老子古今譯注》等,弄懂經典文本含義;再閱讀闡發經典核心要義的權威通俗學術著作,如夏海《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經典要義;最后再回歸經典文本本身,反復研讀,深化理解,融會貫通。
把握時代價值
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容相同,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做古人的傳聲筒,也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更不是以古頌古,尊古薄今,為學而學,而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前提下,掌握新時代賦予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對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合和、大同等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的內涵,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詮釋。既要掌握其中的歷史基因,不忘本來,開創未來;又要更好創新,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禮貌的風尚源遠流長。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開始,我們的祖先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的位置。文明是什么?文明就在我們身邊,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和睦,是見到師長時的一聲親切的問早、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的主動制止……文明是一種品質,文明是一種修養,文明是一種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今天的我們要做優秀文明的傳承人,讓文明伴隨著我們的成長,也讓文明伴隨著我們的社會。
近期,同學們是否注意到,我們學校到處可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天早晨,我們都能看到我們的同學穿戴整潔,精神飽滿地背著書包,一路縱對走進學校,同學們的一句爸爸媽媽再見!老師,早上好!讓老師、父母臉上綻開了笑容的花朵。每天中午、放學我們的同學在班主任的安排下認真地做著值日衛生工作,把我們的教室、校園打掃的干干凈凈,使我們的校園格外整潔,美麗。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從教室里傳出,花壇中嬉戲的同學變少了,出操的腳步更加有力了,“對不起、沒關系”的禮貌用語多了。同學們之間多了一份謙讓,還有……還有……這些文明現象難道不叫人感動嗎?不為之欣喜并為之驕傲嗎?
但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你會感覺我們離文明還有一段距離。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有的同學校徽忘記佩帶了,紅領巾碎成了紅帶條。在我們校園內、教室里、樓梯上,那些與我們美麗的校園不和諧的紙屑又是不是你隨意扔的?預備鈴聲早已響過,你是不是在顧盼左右,忙著說話?……這是一種和不文明的現象。
同學們,昨天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日的我們;今日的習慣將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做文明的小使者,文明傳遞,心心相傳,用自己的行動,來塑造更清新的天空,讓文明禮儀的畫卷,布滿整個新風校園。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放眼全球,一個國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兩手都要硬”——其一是經濟,其二便是文化。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文化間的交融碰撞日趨白熱化。中華文化雖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點,但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時,國人表現出來的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從心。
中國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來百年喪權辱國歷史的積淀產物。當西方列強用大炮將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轟然打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時,中國人“天朝上國”美夢破滅后取而代之的是國人對中華文化的懷疑、批判和否定。這種歷史淵源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它一直在人們心里隱秘的茍存。
這種現象其實是一種病態的心理表現。曾經有一位外教說,當她到中國商店購物時,往往要多花錢,售貨員認為她是外國人肯定有錢。這位英國人說到這,臉上露出無可奈何的表情,說:“我很窮,我并沒有很多錢。”要知道,西方國家中也有窮人,他們并非個個腰纏萬貫。這個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國人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讓國人看待中國文化時戴上了有色眼鏡,他們總覺得我們一無是處。其實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精華與糟粕,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完美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歷經五千年而經久不息,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創造,當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殘余的東西,但絕不可全盤否定。反觀西方工業文明,它是在幾百年間迅速形成的文化產物,代表著現代化和工業化;其外貌似強大,卻缺少了必要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做好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同時也要博采眾長,為中華文化注入新活力。
經濟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經濟發展為后盾。經濟的繁榮是文化繁榮的物質基礎。唐朝是古代中國的鼎盛時期。唐朝經濟文化的全面繁榮,表現出來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華文化深刻影響了世界的發展歷程。“唐人”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我們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這是豐富的物質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幾年來特別是20__年以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顯著提高。奧運會、世博會的成功舉辦為西方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中國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這是令人欣喜的。伴著中國經濟的起飛,中國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偉大的民族要有偉大的胸懷和膽識。也許短時期內我們無法徹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現象,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是大有希望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