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一說290余萬) 先后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
抗美援朝,志愿軍是輪戰的,就是部隊分幾批進去作戰,并不是一支部隊從頭打到最后的。
總兵力大概是240萬人,不過在朝鮮最高峰人數是135萬,是1952年。
而入朝的五次戰役期間,其實人數都不多。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愿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后勤分部,30萬人參戰;
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愿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后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愿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后勤分部,達95萬人;
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愿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后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愿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后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愿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后勤分部,97萬人;
1953年5月,志愿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后勤分部,135萬人。
可見,志愿軍在朝兵力的最高峰為1953年5月,而且主要原因在于特種兵部隊的增多。
其次為1951年10月。
因志愿軍空軍基地在國內,其各階段參戰人數不包括在內。各階段的入朝部隊有的在一線直接擔任作戰任務,有的在二線擔任海岸防御和預備隊等任務。
根據統計,中國志愿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的傷亡人數為36.6萬,該數據的統計者為中央軍委和志愿軍作戰處,統計了從1950年10月志愿軍入朝到1953年7月,《板門店協議》簽訂期間的志愿軍傷亡數字。
抗美援朝的時間為1950年10月19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1950年10月25日—31日
志愿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志愿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1950年12月5日
志愿軍收復平壤。
1950年12月15日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志愿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
志愿軍攻占漢城。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
志愿軍發動第四次戰役。
1951年3月14日
中朝軍隊撤出漢城。
1951年3月15日
“聯合國軍”占領漢城。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
志愿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1951年6月23日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1951年7月10日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1年8月22日
談判中斷。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951年10月25日
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5月7日
巨濟島戰俘營事件。
1952年5月12日
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952年10月8日
停戰談判中斷。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1953年5月13日
志愿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3年6月8日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1953年7月13日
志愿軍發起金城戰役。
1953年7月19日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1953年7月27日
停火協定簽字,抗美援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