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知識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的桓景,相傳桓景是東漢時汝南縣人,父母患瘟疫都去世了后來他孤身一人上山拜師學藝。學了一身功夫下山,讓村里得瘟疫的人全部上山一人給一杯菊花酒,后來瘟疫除掉了,桓景趕走瘟疫的故事一直被流傳至今,也被人紀念。
豐收祭天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于重陽習俗活動的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拜神祭祖及求長壽、飲宴等,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祭祀“大火”(心宿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時間坐標。上古時代人們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蒼龍七宿)。春天農耕開始之際,蒼龍七宿在東方夜空中開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龍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長,蒼龍七宿高懸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莊稼豐收,蒼龍七宿也開始在西方落退;冬天萬物伏藏,蒼龍七宿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季秋時節,“大火”(心宿二)退隱,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季秋“大火”退隱的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季節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神的儀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后世江南部分地區的重陽祭灶(家居的火神)習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古人紀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正月建寅,第九個月為戌月,戌為火庫,戌月火入庫。戌在位西北方處《洛書》乾卦之內。季秋戌月“大火”(心宿二)隨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在西偏北方位隱退潛入于地面。《易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在傳統文化中,季秋重陽,“大火”退隱,處在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吉象。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賞菊節、茱萸節、老人節、重九節、曬秋節、菊花節、踏秋節、女兒節等。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倡導全民尊老風尚,把農歷的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1、飲菊花酒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講究,人們會在頭一年重陽節時為第二年重陽節釀制。
在農歷的九月初九,人們采下剛開的甘菊和新鮮竹葉,摻在釀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齊用來釀酒,放至來年九月九日飲用。人們認為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
2、羊肉面
重陽節吃羊肉面主要是討一個好兆頭,“羊”與“陽”諧音,應了重陽之典。
重陽節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頂上的“一”,有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的寓意,以應“九九”之典。
3、重陽糕
重陽節有登高的傳統,登高以避災,取的是“糕”與“高”諧音,所以重陽節吃重陽糕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
重陽吃重陽糕始于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
1、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2、登高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并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