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歌又稱新詩,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讀現代詩歌的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給孩子的詩》這本書里的詩寫的非常好,給我印象最深的幾首詩有:《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愿意是急流……》、《如果記住就是忘卻》、《致橡樹》。
讀了《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后,我懂得了:任性的孩子,才擁有真正的童年。從小事無巨細循規蹈矩的孩子,他的童年被大人社會剝奪了,當他從小失去了童年,長大就會失去自我,然后失去自己的一生。因為童年的游戲規則和大人的社會不一樣。一個任性的孩子,用童心來看世界,認為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每一個時刻,都像色彩蠟筆那樣美麗','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快樂的小河','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而大人們認為這些和那幼稚可笑,這一切都是夢話愚行。所以,'我沒有領到彩筆',只剩下'收支和創痛'——純真的美夢就這樣一個個自生自滅。從對夢的癡心幻想到逐步認識冰冷的現實,也是成長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每一個的童年時代,都是夢的季節。小時候,我們閱讀的,是美妙的童話;畫的,是無拘無束的想象;聽的,是歡快的兒歌;做的,是無奇不有一心向往的.夢。
讀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我懂得了,在面對>挫折,在寂寥的日子當中,我們應當振奮向前,相信希望就在前面,相信這一切很快就過去,而一旦過去便會成為最美好的回憶。我們確實應當在悲傷的日子里學會鎮靜,因為快樂的日子一定會來臨。
讀了這些詩,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有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感悟。正如有句話所言:對于命運中的幸運而言,詩歌正如點燃火炬——某種意義上,詩歌之光照亮突然醒來的人。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我兩歲時學的第一首古詩。那時不認字的我,只是癡癡地聽著媽媽繪聲繪色地描繪著那場景,我的腦海里隨即浮現出一群長頸、紅掌、白毛的大白鵝在水中嬉戲、玩鬧的景象。從中我發現了古詩蘊含的無窮無盡的奧秘,就這樣我踏入了詩歌的大門,在詩中畫、畫中詩里盡情遨游。
詩中的畫,常使我浮想聯翩。每當讀詩時,我總會先感受畫,再體會詩。在讀《秋思》時,我腦海里浮現出詩人站在洛陽城內,思念故鄉的場面,他寫好信,要交給信差時又重新拆開審閱,之后才讓信差帶走。在這畫境中,我體會到了詩人無比強烈的思鄉之情,這是遠離故鄉的游子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在讀《贈汪倫》時,我又通過詩中畫,感受到兩位好友離別時難舍難分的深情厚誼。
古詩中的畫,古色古香;現代詩中的'畫,又別有一番韻味。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是我學的第一首現代詩,是它讓我邁進更廣闊的詩歌世界,使我感受到這如畫一般的詩的韻味。讀《白樺》這篇葉賽寧的詩,我仿佛看到了:在一個大雪飛舞的冬天,一棵白樺玉立在其中,在朝霞、陽光、雪花的襯托下,變得格外美麗動人。而《太陽的話》又讓我感受到太陽充滿了光明與希望……
在詩中畫、畫中詩里,我享受著詩歌的神韻。就是這詩中畫,伴隨我遨游詩海;又是這畫中詩,同我一起探索詩中的無限奧秘!
1、寫詩詞時要有一個明確的立意。
意境要深遠。
2、要突出重點。
抓住事物的本質來寫。
詩詞往往是先寫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景要為情服務。
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攝影取景,好的景
很多,但要選擇與內容相關的景物來拍攝,要不然會顯得很零亂,重點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與句之間的邏輯性,關聯性。
整篇詩詞前后要邏輯嚴謹,如一個畫面不能同時出現太
陽與月亮。
所謂的關聯性是當句或前后句之間有沒有關聯。
句中或句與句之間應步步緊扣,關系緊
密。
不要出現脫節。
4、句子忌用熟語,用了往往不能出新。
詩詞往往很短,用語要凝練,用一個字能表達清楚的,一般不
要用兩個字。
如蝴蝶,用蝶能說清楚,就要省略一個字。
5、詩詞中尤其是律詩忌用重字,盡量少用疊字。
6、適當的用一些數字,顏色詞會使畫面生動活潑。
5、注重詩詞的音韻美,意境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體現了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沖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在于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形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
國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樂無窮。學生們誦讀,可以從中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使學生更加懂禮貌,更加愛學習……國學經典在誦的過程中深入了學生們的心靈,為學生們儲存了文化的養料,等他長大的時候慢慢吸收。
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典的底蘊厚重。走近國學經典,我認為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寧靜、潛心。只有靜得下來的人、潛得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從內心中容下國學經典。當我們被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腳以至心靈的時候,當我們內心深處的小農意識、急功近利的心態沒有消除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國學經典的腳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續國學經典的精髓。
我校積極倡導讀誦國學經典在我看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讓學生們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的思想。在讀誦中,強化記憶力,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為他們補充大量有益的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東西。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汲取千年文化中的營養,讓他們在今后的成長中不斷體會、反芻,用正確的思想指引他們的生活,帶他們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諦!
朋友們,潛下心來,靜下氣來,與學生們一道走近國學經典,和學生們一起體會和感悟!用國學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在與學生們一起學習的過程中一同快樂收獲與成長。
捧一本《泰戈爾詩集》,在陽光下細細研讀,體會泰戈爾所表達的愛和自由。對自然的贊美,對美好的向往,對丑惡的抨擊,對人性的昭著,如在青天白日下將一個人的一切暴露無遺。美的,丑的,善的,惡的,犀利的言辭把這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在陽光下分析解剖。泰戈爾的詩充滿陽光,他用陽光來洗刷一切。
在鄉間整整十年的生活經歷中,讓他在自然中堅定了對愛,自由和和平的追求。他把“愛”作為人類的理想,用陽光般的語言把愛灑向世界各個角落。
我喜歡泰戈爾記憶式的口吻。記憶也是泰戈爾追求的一部分。忘記過去等于背叛。泰戈爾沒有背叛自己,他用自己孩童般的記憶美化成全了世界。
他用那樣宏大的筆觸將星光比作戀人的足鐲,然后在夜晚合起開放的花瓣,用金色的詩歌把憂傷鑄成自己孤單的形象放在心里。當村莊在午熱中入睡的時候,他凝望天空,把愛和自由編織在蔚藍里。
當他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他只能拭去眼淚,變動他歌曲的腔調。他的腳步在生命的旅途中疲乏了,但他在白日過盡的時候依然走自己的路。他像石頭雕成的“美”,在生命奔騰怒吼的水流中冷靜無言、獨自超然地站立著,舉起燈照亮別人的歸途,而他依然在夢境的朦朧小路上尋找愛和自由。
惡勢力像風暴一樣把他卷走,把他的一切都拿去,把他的精神變成可憐的空想。但他仍然高傲地說:“唱完最后一支歌就讓我們踏上歸程吧!夢是永遠不會被捉住的。”當印度發生英國殖民統治者血腥鎮壓反英民眾的阿姆利慘案,他憤然辭去英國政府授予他的爵士頭銜。他沒有把夢想丟下來奔赴榮譽的召喚。他是一個單獨的詩人,不必去唱一支舊歌,他還有一雙翅翼和一個無路的天空,他依然在贊美著愛與自由。
他不愿老是附在腐爛的靜止之中,他要去尋找永駐的青春,一切與他生命無關的、所有不似他笑聲輕盈的,他都要完全拋卻。他奔馳著穿越時間,在炮火聲中,他以詩人的形象背負著愛與自由在舞蹈。他拋開一切煩惱和疑慮,去追逐那無家可歸的海浪,因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對他發出聲聲呼喚。他不顧一切地迎風揚帆,在洶涌澎湃的水面乘浪而行,去追逐愛和自由。
他的一生都用來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和平,熱愛自由,就連哲理詩也表現了愛所有人,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
人們在他的召喚下驚跳起來。只見太陽已經升起,潮水傳來了大海的呼聲。愛的小船已經揚起風帆,準備在波濤上顛簸;黑夜的鐐銬已經打碎,幻夢已消逝,愛與自由的諾言扯去遮蓋的面紗,蓓蕾迎著清晨綻放,愛和自由的曙光向他致敬問好,一切壓迫與被壓迫的斷壁殘垣間響起愛和自由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