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想要了解青春新征程奮進十四五云團課的觀后感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大學生觀看青春新征程奮進十四五主題云團課觀后感心得【5篇】,希望大家喜歡。
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規劃《建議》,回答了未來5年到15年中國將怎樣發展的問題,明確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時代新階段新格局的發展必須貫徹高質量發展的新理念,必然需要更多具備創新思維、敢于擔當作為的人才。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從“小我”做起,立足本職崗位,努力學習實踐,提高素質能力,錘煉過硬本領。
在刻苦學習中總結提高。我們平時工作忙碌、事務纏身,但再忙也應該在學習上多下些功夫。學習內容要“廣而博”。方方面面的知識都要涉獵,像政治理論知識、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科技知識、歷史知識,以及名人傳記等都要學一點,這對我們做好工作、走好人生之路很有教益。學習方法要“少而精”。有的人“學一用三”,有的人“學三用一”,差別就在于學習方法對頭不對頭,用心專一不專一。心頭書要多,案頭書要少。切忌東翻翻西看看、消遣性式學習。學習目的要“明而準”。學習不是目的,轉化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自身的素質能力才是目的。要自覺養成邊學習、邊思考、邊總結的好習慣,注重結合工作實踐,運用理論知識,對正在抓的工作、做的事情認真分析總結,進行理性思考,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在艱苦實踐中增長才干?!捌D難困苦、玉汝于成”。實踐是一座熔爐,能夠錘煉人的意志、品格和能力。輕輕松松是成不了大才的,舒舒服服是干不成大事的。要想干一番事業,就要多到基層去,多挑重擔子,多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人民群眾不理解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研究解決的重點課題,不能退、不能推,要想辦法給大家講明白、說清楚。對下級單位和部署遇到的急難險重任務、難以落實的工作、棘手問題,以及突發性問題的處置,黨員干部要主動上、靠前站。通過解決一個急難問題,積累一分工作經驗;完成一次重大任務,增長一分能力本事。
在吸納借鑒中開闊視野。善于學習借鑒、不斷開闊視野,可以“借梯上樓”,謀求發展。任何一項工作的創新和改進,都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吸納的結果。先進的東西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關鍵看留心不留心、用心不用心。同樣是看書看報,有人看熱鬧,有人看門道。要善于從中獲取信息、增長見識,把靈感激發出來,結合本職工作搞好“嫁接”和“移植”。要摒棄自我封閉、孤芳自賞,不用挑剔的眼光和狹隘的心態看待別人的經驗。只要對發展有利,能增強工作效果的,不論是國外的經驗、社會的經驗,還是兄弟單位的經驗,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十四五”新征程已經開啟,讓我們立足“小我”,不斷進取,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
一個國家的發展藍圖,往往在歷史發展的重要時刻顯示出重大意義。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時,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近日在京舉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今日中國的新坐標:“‘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回首建黨近一百年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奮勇拼搏、開拓創新,中華民族不僅站起來、富起來,也強了起來,中國的發展翻天覆地、日新月異,讓世人矚目:“十三五”時期,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這些不斷攀升的數字,雖無聲卻是實證: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我們有能力劈波斬浪開拓出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承接歷史,開創未來?!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的起點,新的任務,新的挑戰。從外部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從內部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因此,在承上啟下的第一個五年,跑好起步的這一程,打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前進基礎,至關重要。
開好局,起好步,需要我們勠力同心、共同奮斗。全會通過的《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需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把《建議》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實處。
開好局,起好步,需要我們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乘勢而進、迎難而上,用清醒的頭腦、堅定的信心,明辨時勢、明晰目標、明確思路,謀定而動,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開好局,起好步,需要我們辯證把握“?!迸c“機”,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決勝于千里之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充分估計困難,更要堅定信心,百折不撓,把自己的事情辦好。辦好自己的事,就要保持戰略定力,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奮斗“十四五”,奮進新征程,需要我們接力竭力去創造、去書寫新輝煌,需要我們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把《建議》描繪的美好藍圖變為現實,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扎實基礎,進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我們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
從根本上說,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階段新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黨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正確把握,是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的。以前,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對我國加快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特征會更明顯,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只要順勢而為、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條件構建新發展格局、塑造新競爭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正是要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要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還要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也要把握工作著力點。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我們就一定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歷史地看,從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黨中央對于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是與時俱進的。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的重要擺位和重大部署,是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在黨長期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科學把握了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堅持了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契合了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務。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塑造新的發展優勢。這就是為什么說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重要特征。
當前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的提升,為促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向未來,我們要增強創新的自信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體系化能力,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剛才你提到了科技自立自強??萍甲粤⒆詮娕c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也是一脈相承的,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不是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開放合作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應有之義,自立自強是能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進行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中國的科技創新從來都不是封閉式的創新,今后也不會關起門來自己搞創新。改革開放40多年來,開放合作、交流互鑒,對推動中國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始終強調以全球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當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科技進步也越來越需要中國。一方面,我們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因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學習借鑒更多的國際先進經驗,同時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科技成果,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
面向未來,中國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的步伐將會越邁越大,我們愿意與世界各國就科技政策、發展規劃、科研倫理以及共同關注的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開展對話交流,在開放合作中求同存異,努力形成更多國際科技治理的共識。同時,聚焦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開展研究。進一步優化中國科技創新的法律政策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機會和便利條件,努力讓中國成為全球創新創業者青睞的一片熱土。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日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全文發布,明確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為我們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準確把握和有力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們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早在2013年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作出論斷:這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
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離不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強化這一力量,要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推進各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當前,我們要在中國科技面向2030年的長遠戰略的基礎上,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要兩個輪子一起轉。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要推動相關體制機制深入變革,完善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優化國家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要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并促進科技開放合作,研究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肮σ圆懦桑瑯I由才廣。”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我國建設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要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構筑集聚國內外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科技強國。時間不等人,形勢不等人,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堅定創新自信,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和敢為天下先的志向,不畏艱難,勇攀高峰,推動中國這艘巨輪向著科技強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
★ 關于共青團中央2020青春新征程奮進十四五云團課心得觀后感【5篇】
★ 2020青年大學習特輯《十四五與青年》網上團課觀后感心得范文
★ 2020“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十四五與青年觀后感心得
★ 關于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十四五與青年網上團課心得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