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圍繞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做好2021年及“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做出系統部署。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明年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張亞南說,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作為農業農村部門,要凝聚共識,精準施策,實現發展新突破,開創發展新局面,通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和市委的工作要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高效節水,強化耕地地力保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蔬菜、牛羊肉、奶業“三大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促進農民增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達坂城區農業農村局副書記、局長祁肖瑜說,達坂城區堅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蔬菜、牛羊肉、奶類“三大基地”。積極培育多元化農業科技服務主體,通過政策引導,合理監管等方式,鼓勵農民合作社、科技帶頭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廣泛參與農業生產全程科技服務,不斷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落實優先發展方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米東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侯旭東說,米東區農業農村經濟占據全市“半壁江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米東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米東區將堅決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著力在調優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上下功夫,堅持走都市精致農業之路,堅持農業科技化、集約化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生態、高效、特色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全面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在我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交匯點,剛剛在京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明確信號:“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出發,深刻闡釋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總體要求,科學回答了在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對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質量怎么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三農”工作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推進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在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的形勢下,在新冠疫情加劇世界動蕩變革的特殊時刻,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全黨務必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須清醒認識到,盡管“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措,也是我們順應國內發展階段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各級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強化機遇意識、風險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真抓實干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今天下午,省委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研究我省貫徹落實舉措。省委書記許達哲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毛偉明傳達了胡春華副總理的總結講話,省政協主席李微微出席。許達哲強調,要認真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形成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強大合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
省委副書記烏蘭傳達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討論稿)》精神。
許達哲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舉旗定向,是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許達哲強調,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探索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鄉村振興路子。要繼續扛起精準扶貧首倡地的政治責任,總結運用脫貧攻堅成功經驗,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要立足本地特色資源,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鄉村產業。要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要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抓好長江“十年禁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快推進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要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縣鄉村統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見實效。要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鄉村治理方式,著力建設平安鄉村。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健全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保障機制。
許達哲強調,要扛牢糧食主產省的重大責任,為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要始終心系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耕地紅線,較真碰硬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要抓好農業科技創新,建設好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加快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廣運用好各類合作種糧模式。
日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節點上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科學分析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與任務,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
“十三五”時期,黨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連續多年豐收,糧食產量站穩1.3萬億斤新臺階,今年再創新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提前一年實現較2010年翻番目標。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貧困人口將如期全部脫貧。農村改革縱深推進,農村黨組織建設有效加強,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三農”工作是值得全黨高度重視、關系國家全局的重大課題。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做好“三農”工作,處理好城鄉關系,被擺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從歷史坐標看,即將開啟的“十四五”是我國全面現代化的起步期,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期,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基礎和潛力所在;從世界坐標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大國博弈復雜多變,在各類風險和變局中,“三農”壓艙石作用更須有力有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邁向現代化,更要強“三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和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現階段,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農業農村仍是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可以說,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在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做好“三農”工作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十四五”時期,應對國內外形勢復雜變化,需要進一步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挖掘農村巨大市場潛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需要持續推動農民增收。因此,必須把農業農村現代化擺到現代化建設更突出的位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經營好“三農”這個戰略后院,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在1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00多個貧困縣全部摘帽的歷史背景下,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煉經驗、擘畫未來、承上啟下,對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8年,黨中央團結帶領14億中國人民,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成就。從歷史角度看,這是中華民族壯闊歷史中的里程碑。在“小康”一詞出現近3000年后,在農耕文明與貧困的漫長纏斗后,一個民族的歷史命運由此改變。從世界角度看,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堅定不移的脫貧決心、連貫綜合的脫貧政策、廣泛參與的脫貧體系、穩步高效的脫貧進程,創造了減貧的世界奇跡、寫下了震撼的中國故事。
脫貧攻堅為系統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了基礎,交通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整體抬升了中國農村的發展水平,織牢了農業生產的安全網、形成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器、構建了產業發展的蓄水池。“十三五”期間,中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超過1.3萬億斤,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突破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增速連續10年高于城鎮居民,“糧穩國安”塑造了大國心態、“望山見水”形成了新的預期,鄉村振興藍圖已經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鋪展。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只有進一步從大歷史角度理解“三農”問題,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中國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步履從容。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脫貧的歷史性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向新征程,堅實的地基、有力的抓手仍然在農村。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