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擘畫藍圖。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心得感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這一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傳遞出哪些新信號?明年乃至“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重要抓手是什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看,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說,做好“三農”工作對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意義重大。農業在任何時候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具有“壓艙石”作用,對穩定低收入人群的生計有重要作用。
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特別是在遭遇新冠疫情影響下,我國農業農村的穩定發展為應對風險挑戰起到了重要作用。專家認為,今后我國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征程上,農村的發展空間巨大、大有可為。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唐忠說,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村人口占比依然較高,城鄉二元結構依然突出,還有不少農民收入在“平均數”以下,收入有待進一步增加。新發展階段要解決好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問題,才能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翻開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能否處理好農村這一頭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現代化的成敗。”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改革試驗研究室副主任劉俊杰表示,長期以來城市這條腿長、農村這條腿短的問題突出,如果不能讓鄉村同步實現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民族復興也無從談起。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黨委要扛起政治責任,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以更大力度推動鄉村振興。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是黨中央安排部署農村工作的最高工作會議,一般在12月中下旬召開,總結過去一年的經驗,并部署下一年的工作。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脫貧縣設置“5年過渡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而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從結果來看,經過幾十年特別是近8年持續奮斗,我國已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農民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
接下來的任務即是守住脫貧攻堅成果。會議強調,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包括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章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已經戰勝現行標準下的絕對貧困,但貧困戶脫離貧困后的生產生活基礎還須繼續鞏固,部分家庭可能還會因為遭受一些意外沖擊而返貧,因此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鞏固脫貧成果并織牢防止返貧的網就尤其重要。
此外,會議首次提出,要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要對現有幫扶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時限,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對于這一新提法,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對記者表示,不少的貧困縣,脫帽之后,如果后續的各種政策沒跟上的話,可能又重新回到貧困狀態,因此需要在過渡期內保持政策的穩定性。
今年3月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提出4個政策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就是讓脫貧變得可持續性。這次會上正式明確時間期限,即在5年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這對于已經脫貧縣來說是非常好的信號。
“‘5年過渡期’的提出非常重要,一是給了那些脫貧摘帽縣一個定心丸,二是5年時間和‘十四五’規劃是相結合的,也就是讓我們的政策銜接有了緩沖和調試的階段。”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唐麗霞告訴記者,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重心轉移涉及很多領域工作的方式方法,現在政策調整有了緩沖時期,讓各個地方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和實踐。
甘肅省通渭縣積極創新農村黨員教育形式,不 斷提升黨課對農民黨員的引吸力 感染力,用足用活“田間課堂”,送黨課下村組,充分調動農民黨員參與組織生活的積極性,使黨員教育更加具體 生動,讓農村黨員愿學 真信 活用。
不 誤農時 農事,“田間課堂”讓黨員愿意“聽”。通渭縣充分利用“田間課堂”不 限時間 靈便選擇地點 靈便安排人員的特點,根據黨員分布 農時特點 采納靈便方式,把黨員教育課堂搬到農業產業基地 田間地頭 農家小院,把黨的政策送到廣大農村黨員身邊。“田間課堂”不 限時長,長可一兩小時,短則十來分鐘,既節省農村黨員集 中 學習的時間,也不 耽誤農活,切實提高了 基層黨員接受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黨性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堅持本土 務實,“田間課堂”讓黨員愿意“信”。一是堅持“主講本土化”,在 講課主體上打破傳統的“一人”集 中灌輸式教育,積極組織優秀黨員 致富能人 林果“土專家”輪流主講。二是堅持“內容本土化”,到田間地頭 產業一線環繞全縣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目標,講解果園管理技術,交流先進經驗,探討解決產業發展 中的實際問題,讓農民黨員相互總結經驗, 學習先進技能,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不 斷凝結黨組織脫貧攻堅合力。三是堅持“形式本土化”,重視因人而異 因事而異,主講人在 選好主題和內容的同時,通過用通俗易懂 貼近農村的本土語言,讓黨員易于消化汲取。
重視提升 帶動,“田間課堂”讓黨員愿意“行”。“如何讓農村黨員從“聽 信”轉化為愿意“行”,通渭縣不 斷抓實 抓細 用活“田間課堂”,不 斷調動農村黨員的生產 工作積極性,基層黨員帶頭致富 帶領致富的意識和服務意識明顯增強,在 脫貧攻堅和農村生產一線涌現出大批爭做優秀黨員的先進典型。同時,“田間課堂”的推行,讓支部的 學習更加經常化 規范化,支部的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堡壘”作用得到明顯提升。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穩步實施,鄉村發展被擺放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鄉村振興成就美麗中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承擔起振興鄉村的重擔,助力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中國,從根本上說,是鄉土性的”,一個個兼有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的美麗鄉村才會展現一個最為真實的立體中國。由此看來,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要讓中國屹立于世界,鄉村振興刻不容緩。鄉村振興戰略是時代的召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這樣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廣大青年應有大作為,大抱負,自覺主動肩負起鄉村振興的重任。領袖曾多次寄語廣大青年:“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為響應領袖的號召,我國涌現出一批為鄉村建設做貢獻的積極分子——最美村官秦玥飛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機會,毅然回鄉改善村民生活;“騎手”女司機嚴克美辭去上海工作,在崇山峻嶺中騎出一番天地,為鄉村振興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當“青年”遇上“鄉村振興”,可以繞道走,也可以迎難而上。后者的選擇讓理想有了鈣,靈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臺。青年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把理想種到土地上,是最正確的報效祖國的方式。青年強則國家強,身處“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應把人生夢想匯入時代潮流,讓蓬勃青春與家國共振,我們應參與鄉村建設,為祖國發展無私奉獻。
農業鄉村如今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越來越多的青年志愿者上山下鄉,2018年更有280萬駐村干部奮戰在脫貧一線。參與鄉村建設是青年錘煉堅強意志的過程,是回報祖國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建功立業的最好舞臺。我們應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放飛青春夢、實現中國夢。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戰鼓已經擂響,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絕不是一句空口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擔當,切實為振興鄉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貧富差異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各方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發展是第一要務。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群眾增收,都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為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才有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興,事業方興”。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由于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大量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特別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為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須。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カ軍。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為賢才能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增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和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文化振興是靈魂。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鄉土人文之美。如果說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或是沒有鄉村文化的同步振興,那那鄉村振興就失去了真正的靈魂。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抓住鄉村文化這一靈魂根本。不僅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保護并傳承好鄉村文化,增加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及其產業。還要打通農村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破文化服務難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不斷提高農村群眾在文化成果上的獲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