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發強烈反響。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心得感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擘畫藍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大家認為,要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真正讓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30日上午,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三星村黨委書記楊坤山與村民們邊學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邊謀劃著村里明年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消除了基層干部群眾的‘后顧之憂’,特別是提出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等舉措,增添了我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鄉村振興進軍的信心。”楊坤山倍感振奮。
三星村原是個貧困村。近年來,村里探索開展多種特色農業,實現了“村出列、戶脫貧”。今年,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村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下一步,我們要按照總書記要求,科學謀劃鄉村振興工作。目前,村里正和省外科研院所洽談建立聯合育種基地,籌備建設年產量4萬噸的有機肥廠,力爭早日把三星村建成鄉村振興示范村?!睏罾ど秸f。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把發展起來的產業鞏固好,不斷提高村民的收入。”談起脫貧后的工作,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黨總支書記王艷鳳信心滿懷,“未來村里要形成榛子、紅菇娘種植和家禽養殖幾個特色產業,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吸引更多青年人返鄉創業,參與鄉村振興。”
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的長遠之舉。習近平總書記將加快發展鄉村產業作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第二 三產業,著力營造百花齊放 百舸爭流的競相發展態勢。善于 學習知識,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形式,帶頭 學習傳播新知識 新技能 新方法等,打造 學習型基層黨組織,培養復合型干部群眾,為發展致富奠定知識基礎。善于創新致富,對照書記責任清單,大膽創新,做前人不 敢嘗試的事,前人沒做成的事,以超前的思維 超常的舉措,突破發展瓶頸,解決致富難題,帶領干部群眾致富奔小康。善于打造特色,積極發掘地區優勢,著力打造有 影響 有 潛力 有 特色的致富項目,引導農民自發成立合作社,不 斷做大 做強 做成產業,形成品牌。
當好倡導文明新風帶頭人。農村是移風易俗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的主戰場 主陣地。黨組織書記倡導文明新風要帶頭做到“三個自覺”:自覺培育和踐行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愛敬誠善等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大力宣傳孝老愛親 老實守信等各類典型,營造文明淳樸 向善向上的鄉風 民風。自覺做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員和執行者,運用廣播 微信等載體,通過黨群議事會 村民大會等形式,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把黨的愛民初衷 惠民政策 富民舉措落到實處,讓黨的聲音在 廣大群眾 中產生共鳴。自覺做遵紀守法的模范者,繼續深化“兩學一做” 學習教育成果,時刻 牢記黨員身份,自覺做到慎獨 慎微 慎初,帶頭執行村規民約。始終把遵守黨紀國法作為基本要求,做到違法的事不 干,違規的事不 做,有 損黨的形象的話不 說,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為干部群眾當好表率。
當好促進和諧關系帶頭人。農村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黨組織書記在 構建和諧社會關系過程 中要突出“兩個注重”:注重收集民意,化解矛盾,通過建立群眾“說事日”“議事日”“評事日”等活動,廣泛收集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不 和諧因素和矛盾,做到問題在 哪里發生 矛盾在 哪里解決,確保小事不 出網格 大事不 出黨組織 難事不 出鄉鎮。注重團結群眾,凝結合力,善于同群眾打成一片,沒事多聯系,遇事多商議。通過整合黨員 群眾自治 社會組織 等各方力量,推行居民自主議事 自治管理 自我服務等模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自治的積極性,努力營造人人當主人 個個擔責任 大家做工作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當好密切干群關系帶頭人。密切干群關系要害在 干部,核心在 利益。黨組織書記要做到“三個堅持”:堅持護民利,順民意,黨組織書記作為當家人要帶頭維護群眾的合法利益,處理群眾和群眾之間的矛盾要做到客觀公正 耐心熱心。要堅持財務 政務公開,涉及村集體的重大開支,要按照程序,集體鉆研,民主決策。堅持辦實事,惠民生,從修橋鋪路 環境整治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實事做起,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實實在 在 的變化。結合實際組織開展各類便民志愿服務 創業技能培訓等活動,從小事做起,用實惠贏得群眾理解 支持和信任。堅持轉作風,樹形象,以“小五長”整治為契機,著力糾正不 給好處不 辦事 給了 好處亂辦事的壞作風,帶頭轉變觀念,強化紀律意識,不 斷樹立為民 務實 清廉的新形象,始終同農民群眾同呼吸 共命運 心連心,鞏固黨在 農村的執政基礎。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拓寬視野、轉變思維,更好地抓黨建引領促鄉村振興,通過參觀多個美麗鄉村建設點、園林基地、采摘基地以及黨群服務中心,聽取了相關負責人對該村黨建引領、美麗鄉村、文明創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等工作的詳細介紹。對“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夯實基層黨建,鞏固振興基礎
整合優勢資源,讓黨支部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者和命運共同體。選派街道優秀年輕干部擔任黨建指導員,常駐基層支部指導各項工作開展。發揮黨小組長基石作用,選優配強中堅力量,構建更為穩固的組織框架和后備梯隊,培養一批懂基層、愛農村、愛農民的干部隊伍。
二、著力把脈定向,帶頭振興示范
在鄉村振興建設中,黨員干部“早九晚九”的工作模式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行為準則,每個干部在埋首案頭、山間挖土、走訪宣講之間自然交替,讓黨員干部帶頭成為“鄉村振興”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成為服務群眾最有力的回應。
三、做好融合文章,激發振興活力
做好“城鄉融合、以城帶鄉”文章,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充分挖掘“山水、村落、生態”等旅游資源,開發自耕園藝、家庭自助廚房、互聯網銷售平臺等農業延伸特色服務,探索城鄉共享菜園建設模式,提升本地農副產品附加值。結合實際,建立黨員群眾講習所,講習內容涵蓋黨課、農業技術等各方面專題,大力培育有擔當、勤作為、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成立新鄉賢委員會,推選堪擔表率、經驗豐富的村民擔任鄉賢,積極參與村民矛盾調解,構建村風淳樸、村民自治的和諧鄉村文化。按照就地取材、就地造景、節約資源、不大拆不建的要求,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及房屋資源,引導并規范村民發展農家樂、茶館、小超市等家庭經營,打造綠水青山的生態樣本。四、突出黨建引領,找準鄉村振興著入點打造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作為黨建工作的總抓手,堅持加快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堅定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競爭力。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提出的“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突出抓好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等重點任務,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糧食生產重點縣、現代農業林業畜牧業重點縣建設,到2020年建成全國優質糧油基地、特色農產品供給基地、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依托川酒、川茶、川菜、川藥、川豬等優勢產品打造“川字號”品牌,到2020年創建“三品一標”農產品5600個以上。統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0年建成全國優勢農產品加工基地、產值突破2萬億元。突出發展鄉村新業態,推進農業與鄉村旅游、森林康養、電子商務等多種業態深度融合,打造民俗風情小鎮和特色美麗村莊,到2020年創建新產業新業態示范縣100個以上,建成全國鄉村旅游強省和森林康養大省。突出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注重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采取合同訂單、股份合作、托管寄養、聯耕聯種等辦法,帶動小農戶特別是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多渠道實現持續穩定增收。
二、堅定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提出的“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指示,繼續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讓農民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堅持保護傳統村落、改造舊村落和新建聚居點相結合,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結合易地扶貧搬遷、土坯房改造,分類推進藏區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烏蒙新村等建設,推廣“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模式,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鳥語花香”,到2020年建成幸福美麗新村3.5萬個。注重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持續抓好法律“七進”和基層法治示范創建,深入推進“四好村”創建,辦好農民夜校,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積極擴大基層民主,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注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抓好農村垃圾治理和廁所革命,推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廁所改造,實現農村垃圾處理率100%。
三、堅定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不斷激發“三農”發展動力活力。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提出的“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改革為動力”的重要指示,繼續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促進要素更多流向農業農村,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建立現代農村產權制度,扎實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民必須富,讓人們愿意回。鄉村若是“梧桐樹”,便會引來鄉賢游子們這些“金鳳凰”,正所謂“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鄉村的振興發展的對“城歸”的引力第一要義就植根于農民生活的富足,從產業發展、社會保障、就業創業、社會治安、養老方面成為農民最為關心最為迫切的問題,只有為農民生活奠定堅實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調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又能夠不斷促進廣袤鄉鎮百業興旺,以創業促就業、增收入,從而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乃至新農村建設的新局面,從而又成為了鄉村振興的有力助推器。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村必須美,讓人們回得去。農村是農民的家,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夠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改變農村環境,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還農村以“松月夜生涼,風泉滿清聽”的隨意而居是游子們的虔誠向往。而當農藥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塊塊土地;當生活垃圾玷污了彎彎清泉;當秸稈焚燒污濁了朗朗晴空,鄉村的土壤、水體、大氣的污染直接影響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談夯實返鄉回歸之基?失去了鄉村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質、安全的食品,鄉村振興就失去了游子們的青睞,就失去了永續利用的戰略資源,何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建設才是鄉村振興的依托。
鄉村振興,我認為農業必須強,讓人們留得下。興業致富是許多人逐夢的源動力,而守業安居則是廣大農業經營者的定心丸。鄉村留得住人才是鄉村持續振興發展的應有之義,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讓“城歸”留下創業守業的必由之路。當農業搭上“旅游+”的快車,鄉村旅游便為鄉村提供了“重塑”與“再生”的機會。隨著旅游需求的多元,寧靜致遠,田園丹青的鄉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為人們新的選擇,尤其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經濟邁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將會有更大作為、更大擔當,方能不斷填充著鄉村振興的底色。
緣木求魚不可取,竭澤而漁不可行。全民期待“美麗鄉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給村民一個富足的生活條件,用生態之美給游子一個身心休憩的家園,用強業之美給城歸一個勃勃發展的生機,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強業的多贏之路,才會實現鄉村宜居安康的振興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