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保’工作,既要把握力度,也要把握節奏,要跟著實踐走,不斷及時調整,而六穩工作也需要制定好計劃以及措施呢,對于這些,六穩六保的工作又有哪些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有關六穩六保個人工作心得體會感想_六穩六保工作感悟【5篇】,希望大家喜歡。
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佛山全市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時采取一系列措施戰疫情、穩經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總體穩定可控。
但受疫情持續影響,當前全國各地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六穩”“六保”工作專門作了部署安排。“佛山作為制造業大市、民營經濟大市,要始終堅持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充分估計困難風險,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全力以赴穩增長,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全國人大代表,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偉表示。
“市發展和改革局將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在擴投資、促轉型、優產業等方面聚力發力,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抓緊謀劃實施一批“兩新一重”項目,搶抓國家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機遇,建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庫,謀劃一批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重大項目,爭取獲得更多政策支持。
我市將進一步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2020年,全市安排省、市重點建設項目367項,年度計劃投資1091.87億元; 上半年,全市集中開工重大項目177個,年度計劃投資390.04億元; 下半年還將舉辦集中開工投產活動。市發展和改革局將進一步加強項目協調服務和要素保障,推動重點項目在安全施工條件下加快追進度、超進度,努力完成全年各項投資計劃。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我市是制造業大市,是全國唯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近年來著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具備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在這次應對疫情過程中,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復工復產,充分顯現了我市經濟和產業的韌性,進一步堅定了我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市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他表示,佛山將充分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歷史性機遇,全力推動佛山由制造業大市向制造業強市轉變。一方面,加快推動制造業升級,積極落實《佛山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另一方面,大力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加快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裝備制造、泛家居、汽車及新能源、軍民融合及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裝備及機器人、新材料、食品飲料、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形成“2+2+4”產業發展新格局。
“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為機、危中搶機,堅決守住‘保’的底線,不斷夯實‘穩’ 的基礎,奮力拓展‘進’ 的態勢。”南海區發展和改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南海始終以高度的定力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不斷夯實實體經濟的基本盤,把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推動經濟實現穩定持續增長。
他表示,南海區將緊抓構建“兩高四新”現代產業體系這一牛鼻子,聚焦完善提升產業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補鏈強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完善產業鏈支撐體系,加強國際產業鏈合作。同時,聚焦新基建,大力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新能源等新產業新模式,加快5G基站、加氫站、城市大腦、新交通和季華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平臺等重大項目建設,著力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此外,聚焦擴內需,找準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最佳結合部和關鍵點,在中高端消費、健康消費、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加快疏通政策落實堵點,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民生,是老百姓最實在的日常生活。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關家國。民生解決好了,人民群眾就能安寧、幸福,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穩定,國家方能長治久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動態變化的,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既是中央的鮮明態度、明確要求,更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和美好期盼。
群眾期盼處,就是民生保障的發力點。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接群眾的新期待、新愿望,對民生工作作了具體的部署和要求,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更多的內生動力,也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遵循。
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促進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民生項目、民生工程既增加投資,又拉動消費,是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是具有乘數效應的新動力。只有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做好“六穩”工作,抓好投資、穩住工業、力促消費、擴大外貿、激活金融、穩定就業,才能使惠民生與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防風險相互協調、齊頭并進、相得益彰,點燃發展新引擎。
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用好社會保障政策守住民生底線。黨的十八大以來,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構建,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一項項社會保障政策托底有聲、兜底有力。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更要夯實底線思維,將社會保障政策牢牢定位在托底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放在兜底上,著力解決事關民生的突出問題,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全面解決同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問題,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真正兜牢民生底線。
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用最堅決的態度徹底清除形式主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拿出責任擔當之勇、統籌謀劃之智、精準落實之謀、組織實施之能,疏通執行政策措施的堵點、難點,填補政策措施落實的短板、不足,切實提高政策措施落實的質量和效果,從源頭上清除形式主義的病灶。要強化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從具體問題抓起,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實打實地打好整治形式主義的持久戰,徹底鏟除形式主義滋長的土壤,把一項項民生承諾,寫進14億百姓的生活,用百姓的“獲得感”、民生的“升級版”,穩穩地托起幸福的中國。
4月20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加強藥品監管等工作。
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更有力舉措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把防控境外疫情輸入作為當前重中之重,筑牢口岸檢疫、醫學觀察隔離點、社區排查、發熱門診、醫院救治“五道防線”,全面落實全流程閉環管理。要精準施策,加強重點人群分類精準健康管理,強化重點場所安全管理,堅決防止疫情反彈。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扎實做好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等工作,切實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達產,積極擴大內需,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擴大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釋放消費潛力,不失時機深化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有關統計工作的要求,切實提高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實事求是,堅決防范和懲治統計弄虛作假,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形成保障統計工作的良好環境,大力提升統計數據質量,為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提供重要支撐。
會議強調,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抓好2020年我省資本市場重點工作。要著力推進資本市場重大平臺建設,擴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規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防范化解資本市場重點領域風險,增強推動我省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的工作合力,充分利用資本市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強調,去年我省藥品安全形勢穩中向好,在2019年度國家藥品安全考核中得到通報表揚。今年要再接再厲,對照疫情防控、復工復產重點任務,對標國家藥品安全考核要求,針對需著力破解的重點難點問題,深入抓好疫情防控藥械質量安全保障、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監管稽查辦案力量整合、疫苗監管體系建設等重點工作,全面提升我省藥品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六穩”之首,就業穩則民心定、家國安。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統籌推進的戰“疫”方略重要內容,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還要全力確保就業平穩。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最直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就業問題,堅持把穩就業當做疫情防控的關鍵一戰全力以赴,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切實保障基本民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堅持把穩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毫不放松。民生有保障,戰“疫”更有底氣。打好穩就業保衛戰,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步顯露,精神貧困正在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爬的坡。扶貧最怕什么,最怕貧困戶有“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配合脫貧甚至抗拒脫貧。要從思想上引導貧困戶自覺摒棄“等靠要”的觀念,樹立志向,依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脫貧,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走出去打工就業。通過入戶走訪,在電視臺、報紙開設專題專欄,懸掛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引導教育貧困群眾,激發他們自強不息的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還要從技能上加強對貧困戶的培訓,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提高貧困戶的就業創業率。根據貧困勞動力文化程度、培訓意愿及用工需求等,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組織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的目標,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創造性。
為了疫情盡早結束,無數人都奮戰在一線崗位上。有的連續工作十幾日、二十幾日,在他們的努力下,除湖北外,疫情已經出現15連降,治愈出院病例已經首超新增確診病例。成效令人欣慰。但是,在這戰果背后,沖鋒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干部、警察、志愿者們卻以極度的疲乏狀態在應戰,有的犧牲在崗位上。強制休息令的下達,既是對防疫“戰士”的關愛,也為科學防疫注腳。
沖鋒在一線的防疫工作人員,既是防疫抗疫“戰士”,他們是“超人”、是“拼命三郎”,但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支持并為防疫工作人員創造科學適度的防疫抗疫工作狀態,是各方都需要面對并思考的問題。時代需要“英雄”,但我們又不希望“英雄”在眾人淚目時倒在工作崗位上。
隨著防疫體系不斷健全,防疫力量不斷集結、擴充、優化,不管是醫護人員,一線干部,志愿者,還是其他參與防疫的隊伍,防疫的強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可愛可敬的防疫“戰士”們,責任心、使命感,比以往更強烈。輕傷不下火線,帶病防疫抗疫,已經成為常態。這不是科學防疫所需,這在客觀上會降低防疫效率。讓防疫“戰士”們休息好,以更為飽滿的斗志投入防疫,是為了更好的戰“疫”。
一張張強制休息令,外表“強硬”,內里柔軟,是關愛,是鼓勵,也是動員。以小觀大,從中央到地方,先后出臺了多項為醫護人員、社區力量服務的保障措施,也是最大限度減輕他們的工作強度,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為凝聚起強大防疫合力創造了有益條件。
隨著防疫工作的不斷深化,防疫體系、力量統籌、醫治技術正在不斷更新、優化,提高了防疫的精準性,提升了治愈率,也緩解了一線工作人員工作強度。黨中央明確指出,指揮調度、后勤保障要科學到位,對醫務人員舒緩壓力、生活保障、必要休整、精神鼓勵務必及時加強落實,這些外部環境的積極變化,也同樣給“強制休息”提供的可能,讓緊張的防疫工作者休息一下,養精蓄銳,回頭再戰,是共識也正在變成實在的行動。
防疫阻擊戰正在最吃勁時,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再對防疫方案進行優化,再擴充防疫隊伍力量,再強化科技防疫支撐,再全面群防群治,防疫節奏將更蹄疾步穩,強制休息令終將完成歷史使命,留存在防疫人員光榮征程中。
六穩六保個人工作心得體會感想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