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2〕16號文件顯示:中秋節、國慶節: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調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節、中秋節、中秋節、中秋節、團圓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日期是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起源于古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初,盛行于宋以后。中秋節是秋季季節性習俗的綜合,它所包含的節日習俗因素大多有著古老的淵源。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拜月、賞月、吃月餅、玩燈籠、賞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歷久彌新。它們和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一起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以來,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月餅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征著團圓和睦。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唐朝,因為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天上的圓月;也有人說,圓圓的月餅應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愿望。
祭月
祭月的傳統來源于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每逢中秋夜都要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
賞月
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于魏晉時期,盛于唐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燈會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相傳桂花酒來源于天上的神酒,和吳剛折桂的神話傳說有關。
一、發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關于中秋節來由的說法很多,傳說該節日是為了紀念嫦娥,也有說是為了答謝土地等神靈,感謝他們在秋季帶來的大豐收,無論哪種說法,都具有一定依據,同時這些說法也賦予了中秋節獨特的意義。
我國各個地方中秋節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包括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在南方一些地區就保留著觀月祭月的習俗。到了晚上,如果月亮明亮,大人會帶著孩子們去賞月,同時帶上瓜果和糕點月餅,擺在桌上,再在糕點上插上幾柱香,以祭神明。在賞月的過程中,大人們還會給小孩們說關于中秋節的傳聞,比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讓孩子們更進一步的了解傳統文化、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此外,關于中秋節的詩詞歌賦、中秋傳說的文學作品、影視和繪畫作品也是層出不窮,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寶庫,讓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它包含著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蘊。
二、闔家圓則國家圓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較多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視不如以前,覺得節日一年不如一年。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出現的這些問題呢?首先應該正視這個問題,其次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看法。中秋節最初純屬農事祭禮,后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秋節轉而成為象征家庭、家族團圓幸福的“團圓之節”。
月圓人圓、花好月圓,這些都體現了我們對家庭美滿、闔家團圓的希望。我國自古以來家庭觀念就尤為強,有"家事國事天下事需事事關心"的古訓。隨著新時代的發展,青少年對家庭的觀念有所淡化,家人之間平日只顧忙自己的事情,家庭成員交流較少,這不利于一個家庭的發展。因此,過中秋節就顯得比較重要,在特殊的節日表達特殊的情感,有時就算不言,只要一家人中秋節聚在一起,內心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若是在中秋節搞一些特別的家庭活動,那就更有意義,可以根據家庭成員結構、年齡等來開展活動,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讓老人感受到關愛。你對節日的態度及你的行動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你的下一代。好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就會起到較大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