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中元節相關消息,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鬼節在南方是農歷的七月十四,北方則是農歷的七月十五,也就是傳統節日中的“中元節”,無論是七月十四,還是七月十五,據說這天是鬼門關大開、也是鬼門關上的日子,因而鬼節這天一般沒有重要的事情都不要在夜晚出門,外出要早早回家。
相傳:在宋代的時候,北方戰亂一大批漢人倉促逃向南方。但在逃走的前夕,他們不知道如何把祖宗帶走,因為按照傳統,祖先的亡靈只會在大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的時候祖先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可以跟著靈牌走。
但是要等一天顯然來不及,于是漢人把中元節提前至七月十四這一天,把祖宗的亡靈請回來帶著祖宗的牌位往南方避難。之后,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已逃向南方的漢人便把“中元節”定年每年農歷的七月十四。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叫七月半、亡人節。中元節是儒、釋、道三教一源的華夏民族傳統的節日。也就是說,在這一天,儒家、道家、佛家都來過這個節日。忌披頭散發睡覺。鬼月,到處都是在外游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發,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中元節最早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各種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進行祭祀,向祖先報告收成。
而中元節是道教與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官賜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據《修行記》記載:“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于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到了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
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后,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福納吉、祭祖拜神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
唐、宋以后,三元日成為民俗節日。
1,忌說鬼字。中元節這天忌諱說“鬼”字,因為這個字可能會引起鬼魂的注意或不滿,導致災禍。如果不小心說了“鬼”字,可以馬上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唇說“噓”,表示自己無意冒犯。
2,忌夜游。中元節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尤其是八字輕的人,否則容易遇到不干凈的東西或者被鬼魂纏身。如果必須出門,可以佩戴護身符或者隨身攜帶銅錢、蒜頭等物品來驅邪。
3,忌燒冥紙。中元節這天燒冥紙是給亡者祭拜的一種方式,但是也要注意場合和時間。不能隨意在非特定場合燒冥紙,否則會招來更多的鬼魂跟著你要東西。也不能在午夜十二點以后燒冥紙,因為那個時候是陰氣最重的時候,容易引發災難。
4,忌慶生。中元節這天半夜慶生是非常忌諱的,因為這個時候是陰陽交替的時候,容易招惹邪靈。如果你恰好在這一天生日,最好提前或者推遲慶祝,避免在半夜點蠟燭吹蛋糕。
5,忌掛風鈴。風鈴是一種能夠吸引鬼魂的物品,尤其是在床頭掛風鈴,會讓你在睡覺的時候更容易被鬼魂入侵。如果你喜歡風鈴的聲音,可以在白天掛在陽臺或者窗戶上,在晚上收起來。
6,忌穿紅色衣服。紅色是一種能夠惹惱鬼魂的顏色,尤其是在中元節這天穿紅色衣服,會讓鬼魂認為你在嘲笑他們,從而報復你。如果你必須穿紅色衣服,最好在衣服上別一塊黑布或者佩戴一些護身符,以示尊重和謙卑。
7,忌吹口哨。口哨是一種能夠引起鬼魂注意的聲音,尤其是在晚上吹口哨,會讓鬼魂認為你在招呼他們,從而跟著你。如果你不小心吹了口哨,可以馬上用手指著自己的嘴唇說“噓”,表示自己無意冒犯。
8,忌剪指甲。剪指甲是一種會損傷自身氣場的行為,尤其是在晚上剪指甲,會讓你的氣場變弱,容易被鬼魂侵擾。如果你必須剪指甲,最好在白天進行,并且把指甲收好,不要隨意丟棄。
9,忌打傘。打傘是一種會遮擋陽光的行為,尤其是在晴天打傘,會讓你的身上多了一層陰氣,容易吸引鬼魂。如果你必須打傘,最好選擇白色或者淺色的傘,并且在進入室內后馬上收起來。
10,忌摘花。摘花是一種會破壞自然界平衡的行為,尤其是在中元節這天摘花,會讓你得罪花神或者花中的精靈,導致倒霉。如果你喜歡花朵,最好去花店買或者種在自己家里。